首頁>檢索頁>當前

    看得見的民族文化:中國各地傣族女性傳統(tǒng)服飾

    發(fā)布時間:2023-01-10 作者:屈永仙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民族教育》

    據(jù)《中國統(tǒng)計年鑒(2021)》數(shù)據(jù),中國境內傣族共有132.9萬余人。中國的傣族人民主要生活在云南省,大體分為三個亞群:一是聚居于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傣泐支系,二是聚居于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傣那支系,三是散居在新平縣、元江縣等縣市的“花腰傣”各支系。

    秦漢之際征伐南越,“越以此散”,原居住在兩廣的南越先民紛紛沿著珠江水系往西遷徙,有的進入今日的云南,到達滇西、滇西南的傣族形成了傣那支系,進入滇中、滇南的傣族就形成了傣泐支系;僅到達滇東地區(qū)仍與壯族雜居的形成了人數(shù)較少的“花腰傣”各支系。

    中國的傣族盡管在語言、飲食、信仰、生產習俗等方面依然保持著高度的相似性,但由于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和氣候條件,在漫長的歲月里各自發(fā)展并最終形成了三個亞文化圈,彼此的差異尤其體現(xiàn)在各支系傣族的女性服飾上。

    傣泐女性的服飾和銀腰帶

    生活在西雙版納的傣泐女性是美麗的代名詞,她們的美需要從頭慢慢欣賞。傣泐支系女性的亮點在頭部,婚后女子一般要梳半月形椎髻,將頭發(fā)弄成扁平狀稍偏向左耳,從正面看形似一籠半月,剩余的發(fā)卷螺旋繞到頭頂,再用一把長梳子固定住,在頂髻掛上一束鮮花垂在右耳邊,這種發(fā)型能凸顯出傣族婦女的姣好面容。60歲以上的婦女總體歸于樸素,頭上不再戴鮮花,但會插一支簪子,以塔式金簪最為多見,體現(xiàn)了傣族人心中對佛塔的尊崇。

    西雙版納傣族女性在婚前和婚后的服飾差別并不大,從上衣變化可以看到傣族服飾隨著時代發(fā)展發(fā)生的一些色彩和樣式改變。20世紀七八十年代流行吊帶式短上衣,下著筒裙,襯托女性苗條的體形。后來,受到東南亞文化的影響,人們崇尚泰式服裝,服飾顏色極盡奢華,具有背披一片披肩的特點。近幾年,斜襟上衣,顏色偏于素雅的傣泐傳統(tǒng)服飾重新受到人們的喜愛。下身著裝一直都是筒裙,筒裙布料的圖紋多為大象、蓮花、佛塔、佛寺等,反映了當?shù)匾恢毖永m(xù)著的傳統(tǒng)審美觀念。

    西雙版納傣族喜用金銀打制首飾和裝飾品,常見的是銀腰帶、銀碗、銀缽,家境好的也有金項鏈、金鐲子、金戒指等。這些首飾都是額外佩戴的,而非直接鑲嵌在服飾上。與漢族相比較,傣族盡管挨近盛產玉石的緬甸,卻沒有形成玉文化,在傣族女子的傳統(tǒng)飾品中玉石比較少見。

    每逢“趕擺”“趕塔”等社區(qū)活動,各村寨的人們紛紛出動,這是觀覽傣族女性傳統(tǒng)服飾的最佳時節(jié)?!摆s擺”類似于壯族的趕圩、漢族的廟會,既有經貿往來,也有拜佛、拜塔等民間信仰活動,還有村民自導自演的歌舞表演。屆時一群群穿戴民族服飾的女子相約同行,她們的服飾在顏色和風格上各具特色,成為擺場上美不勝收的風景線:傣族少女服飾顏色絢麗,既有天空的湛藍、金子的明黃,也有樹木的翠綠、朝霞的柔橙;中年婦女服飾顏色濃厚,如湖水的深綠、晚霞的幽紫、大地的褐黃;她們個個頭戴各色飾品,有金花、銀花、金簪、金葉穗子等;老年婦女大多選擇深沉的顏色,素凈的裝束低調卻端莊,唯有頭頂上一抹金簪是亮點。

    同一個村寨年齡相仿的傣族婦女往往會自覺自愿地形成一個團體,她們平日在生產生活中互幫互助,逢年過節(jié)則相約定制顏色和款式一樣的服裝。相同的服飾不僅能展示出一種整齊的美,也是一種身份標識,是女性群體對友誼的渴望和認可,這種來自團體的歸屬感能使她們感到安全與自信。

    傣那女性的服飾和銀項圈

    生活在德宏的傣那女性服飾多種多樣,不同年齡的女性服飾也不盡相同,女性婚前婚后的服飾會發(fā)生許多改變。在過去,少女下身著裝多為黑色長褲,上身則穿著無領或小領褂子,顏色多為青色、藍色、白色、水紅、水綠等,腰前系黑色繡花圍腰,常用黑綠色帶子扎系,將帶子兩端垂在腰間。待嫁的姑娘則用紅頭繩把頭發(fā)扎成長辮子自右至左繞在頭的周圍,逢年過節(jié)還要加戴一頂小型蔻帽。婚后的女性改穿筒裙,解去發(fā)辮換成椎髻盤于頭頂,用梳子固定,外戴黑褐色的筒帽。如今,追趕時髦的婚后婦女有的用長條海綿裹成筒帽,外包淡粉色毛巾折成雙層,自腦后向前額裹,交叉后再向腦后延伸,最后用別針固定住,形成牛角式樣的毛巾筒帽?;楹髬D女以黑色長筒裙為主,通常要穿三件,最里面一件長至腳踝,以柔軟面料為主且不需過多裝飾。中間一層筒裙稍微短一些,裙子中間通常有黑、紅、綠、黃色絲綢相間拼接,也有的是繡出菱形等幾何紋樣,裙底用綢緞鑲成花邊。最外面一層裙子類似于圍裙,長度大致到臀部。每一層裙子都用一條系帶系牢,最外層的裙子左側垂吊兩條植物花紋的飄帶,類似于腰帶。這種筒裙穿好后左側往往略高出右側,加之側邊的長飄帶,行走起來有一種雍容華貴之態(tài)。

    與傣泐支系服飾的斜襟不同,傣那女性以對襟上衣為傳統(tǒng)服飾。每個女子結婚時會訂購4顆成套的傣族傳統(tǒng)拉絲工藝制成的銀紐扣,形狀有花苞、鳳凰、鳥、蝴蝶等,外面鍍一層黃金。這套紐扣可以取下來換在不同的對襟衣服上戴,通常一人一輩子就使用一套紐扣。逢年過節(jié)或者平日里趕集、走親訪友,她們都要穿戴自己的這套銀紐扣。在人群中,她們胸前的紐扣最為吸睛。

    除了銀紐扣外,傣那女性結婚時還要打制一套銀首飾,包括銀手鐲、銀戒指、銀項圈、銀簪、銀檳榔盒等,她們會終生佩戴,因此,我們時常會看到一些老人手上的銀鐲已經磨得锃亮。也有的老人將自己厚重的銀鐲取下重新送去銀匠家重新打制成若干小手鐲,贈送給剛剛出生的孫輩。對傣族人民來說,這些銀飾不僅是財富的象征、婚姻的媒介,更是親情的延續(xù)。

    傣雅女性的服飾和銀角穗

    新平、元江一帶的傣族因其美麗的服飾而被外人稱為“花腰傣”,其中又以傣雅支系的女性服飾最為典型。傳說“花腰傣”是“古滇國的貴胄”,秦漢時期傣族逃避戰(zhàn)亂大批往西、往南遷徙,那些身著煩瑣服飾穿金戴銀的貴族們行動比較緩慢而落在大部隊的后面。逃避戰(zhàn)亂的人們相約一路砍倒芭蕉作為遷徙路線的標記,然而芭蕉抽芽很快,后來者看到芭蕉已經長出嫩芽,誤以為先鋒部隊已經走遠難以追上,他們就落腳住下不再追趕,與周邊彝族、哈尼族、壯族雜居在哀牢山腹地,形成了如今的“花腰傣”。

    與西雙版納和德宏兩地傣族相比,傣雅婦女的衣服其最大特點是鑲嵌銀飾,尤其是上衣的領口和胸口,筒帽和腰帶也都鑲綴了銀飾。鑲嵌工藝也非常精細,領邊及下擺邊緣都綴有閃亮的小銀泡,間隙掛著葉子狀銀角穗,服飾整體動輒重達五六斤。

    傣雅女性服飾以黑色為底,用紅色、綠色、黃色綢緞做條紋點綴。其中,上衣非常短小,一般分為內外兩件,貼身的上衣圓形立領、無袖,長度只到腹部。外衣無領也無紐扣,比內衣更短,長度僅到胸部,有細長的袖子,袖子的下半截有紅、黃、綠、白等彩色綢紋或絲線繡紋,襟邊和下擺都鑲有絲綢彩條或刺繡花紋,有的也嵌有銀泡。腰部系一條較寬的彩帶纏帶,“花腰傣”也正是由此得名。

    “花腰傣”女性服飾相對于德宏傣那女性服飾來說更為單一,不會隨著年齡而變化,婚前和婚后的筒裙樣式也一致。裙子一般穿三層,熱時減為一層,冷時最多可穿五層。傣雅女性筒裙與傣泐女性、傣那女性筒裙也有差別,那就是傣雅女性的筒裙長度大多只到小腿,裙子沿著膝蓋向左上方翹起,當多條裙子疊穿時,上翹幅度一層比一層略提高,正好可以使每條裙子底部最精細的彩色花邊展現(xiàn)出來。筒裙向上翹起形成一個好看的斜度,鮮艷的色彩宛如一條條起伏綿延的江河,十分俏麗。逢年過節(jié)或探親訪友時,傣雅女性還在臀部附戴一塊鑲滿銀泡和紅色絨花的三角布飾,下端綴滿紅絨毛花。一群身著傳統(tǒng)服飾的“花腰傣”少女走在路上宛如一幅美麗的畫,非常引人注目。

    傣雅女性的服飾已經綴滿了銀飾,所以除了手臂上可以戴手鐲和戒指外,她們頭部、頸部和胸前基本不戴飾品。只有上了年紀的老人胸前會掛一個里面裝有檳榔的小銀盒,也起到裝飾的作用。總體來說,“花腰傣”的服飾是精致華貴的,也是經典的,不負其“古滇國貴胄”的風范。

    共通的服飾文化內涵及其功能

    盡管生活在三個地域的傣族服飾各具特色,但這些服飾仍有許多共通之處。

    其一,傣族整體服飾大多由上衣、筒裙和腰帶三部分組成,下裝都是筒裙。上衣的樣式分為斜襟和對襟兩大類,但基本是緊身窄袖。只有腰帶有所變化,傣那女性的腰帶已經簡化為繡花布帶,傣泐女性則佩戴純銀腰帶,只有“花腰傣”的腰帶呈現(xiàn)布底與銀飾相結合的特色。其二,各地傣族女性都是椎髻,傣那支系和傣雅支系女性至今都還用筒帽將發(fā)髻包裹、掩藏起來,西雙版納部分傣泐老人也還用黑布或白布裹頭,可見椎髻和裹頭巾是古老的傳統(tǒng)。其三,古籍中的“金齒蠻”“銀齒蠻”皆是曾經對傣族的稱呼,可見傣族自古有尚金銀之風。在服飾上同樣離不開金銀飾物,傣泐女性戴銀腰帶、金簪子、金首飾等;傣那女性戴銀項圈,頭巾上插銀穗子,衣服配拉絲銀紐扣;“花腰傣”更不必說,他們的傳統(tǒng)服飾從上到下全身綴滿了銀泡和銀角穗子。

    過去,傣族女性所穿的服裝大多是自己親手紡織的,20世紀80年代幾乎每個傣族家庭都有自己的紡車和織機,她們能織出帶有提花、暗花和幾何圖案的布匹,然后縫制成衣服、筒裙、被褥等,這種土布紋路縝密,厚實耐用。

    傣族服飾的功能不外乎兩個,一是為了生活生產,二是為婚姻服務。比如,上衣的窄袖是為了方便干活,筒裙也方便進行種植水稻的勞作;緊身背心和下裝筒裙更適應傣族所居住的河谷平壩區(qū)域,這些地方往往有燥熱的氣候,熱時可以穿緊身內衣,褪去外層筒裙,或者將筒裙往上卷起散熱,寒冷時再添幾層筒裙用于保暖;傣族女性喜歡在江河溪流中沐浴,筒裙就變成了一個臨時的“洗澡間”。同時,美麗花哨的服飾還是獲得異性青睞的法寶,比如“花腰傣”姑娘們穿著節(jié)日盛裝去趕花街,通過展示自己的腰身和手藝來吸引心儀的對象,婚約就是從這樣的服飾“演展”開始的。另外,服飾上的變化還具有社會功能性,比如傣那女性戴小蔻筒帽意味著待字閨中,戴筒帽和銀紐扣則標志著她們的已婚身份。

    每一個民族的服飾都是文化的展現(xiàn)與傳承,我國傣族支系色彩和風格各異的女性服飾展現(xiàn)了各地傣族人民的手藝和色彩搭配習慣,各類首飾表現(xiàn)出了她們的審美心理,讓我們直觀地感受到了豐富多彩又一脈相承的傣族文化內涵。

    (作者屈永仙,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所副研究員)(《中國民族教育》2023年第1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fā)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cellautomat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免费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潮,中文字幕高清无码18勿进,免费老熟妇牲交大全视频中文,国产一级 片内射视频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