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
新時代做好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務在于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實現(xiàn)民族團結進步的基礎。學校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陣地,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又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性事業(yè)。因此,在學校持久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具有重大現(xiàn)實意義。
構建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共同體,呼喚學術理論全面縱深指導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校本化實施。對此,學校需要做到校領導思想認識到位、師生學習宣傳到位和教育教學活動落實到位。這就需要決策層的全面解讀與政策指導、學術研究層的理論指導和實踐層的及時反饋。因此,還需要構建一個以學校教師為主體的基層教育實踐者、以教育行政部門管理者為主體的決策者和以高校學者為主體的學術研究者“三位一體”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共同體,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紤]到區(qū)域差異和校際差異,需要尋求高校學術理論全面縱深指導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校本化實施,更需要基層教育實踐成果反饋于高校學術研究以便深化學術理論,同時需要決策者層面基于區(qū)域教育實情,全面解讀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相關政策。只要共同體成員各司其職、統(tǒng)籌協(xié)調推進,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有機融于解決“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一教育根本問題的過程中,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將全面深入持久地進行校本化實施,進而全面系統(tǒng)地開展好“三個離不開”(漢族離不開少數(shù)民族、少數(shù)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shù)民族之間也互相離不開)“五個認同”(認同偉大祖國、認同中華民族、認同中華文化、認同中國共產黨、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著重開好歷史課、思政課,特別是政治史和文化史,讓各族師生認識到我國悠久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燦爛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偉大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創(chuàng)設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信息平臺,做實宣傳工作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進教材、進課堂和進頭腦。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強調,要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引導各族師生不斷增強“五個認同”。在現(xiàn)實情境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因宣傳載體缺位有時落實不到位。例如,傳承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需要大力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國民教育、道德建設、文化創(chuàng)造和生產生活。因此,健全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常態(tài)化機制,把民族團結教育納入學校教育全過程,構建課堂教學、社會實踐、主題教育等多位一體的教育信息平臺。從具體操作層面來看,一是改進民族團結進步宣傳載體和方式,充分運用新技術、新媒體打造實體化的宣傳載體,把互聯(lián)網空間建成促進民族團結進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新平臺;二是在小學高年級和初中開設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專題課,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中強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內容,在高校、職業(yè)院校開設黨的民族理論與政策課程;三是中小學統(tǒng)一使用國家組織編寫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教材、自治區(qū)組織編寫的地方補充教材和現(xiàn)代教學資源,并全部納入免費教科書范圍。讓民族團結進步思想在青少年頭腦中生根發(fā)芽,幫助青少年自覺地把個人理想同國家前途、中華民族命運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幫助其了解“中華民族一體多元格局”,了解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樹立民族平等共生意識,筑牢民族團結的思想根基。
建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聯(lián)動機制,促進師生族際交往交流交融持續(xù)深入實踐。每個人都應該有民族團結進步意識,但由于各民族間存在差異性,族際交往時容易產生一定的心理距離。因此,從邏輯上來講,各民族之間有互動才有磨合,有磨合才有相互包容,有包容才有相互認同,有了認同才有融合。特別是在民族地區(qū),應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教育工作主線,以各民族學生為主體,拓展各民族師生交往交流交融方式,推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全面深入開展。這也就需要省市縣三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牽頭構建學校、家庭和社區(qū)(村)教育“三位一體”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聯(lián)動機制,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融入師生學習和生活的全過程。只有建立學校、家庭和社區(qū)(村)相互嵌入式的社會結構和社區(qū)(村)環(huán)境,積極營造各民族師生和人民群眾共學共享的社區(qū)(村)條件,開展各民族師生交流、培養(yǎng)和融洽感情的教育實踐活動,才能鑄牢師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族際交往是構建和諧族際關系的重要手段,也是建立族際關系和增進社會認同的中介系統(tǒng)。因此,要搭建促進各民族師生溝通的文化橋梁,堅持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引領,有效促進各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開展富有特色的師生與社區(qū)(村)群眾交流活動,打造“中華民族一家親”系列教育實踐活動平臺。此外,需通過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建設來增進教育所蘊含的福祉,把加快少數(shù)民族和民族地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擺到更加突出的戰(zhàn)略位置,夯實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經濟基礎和物質基礎。
融通“手拉手結對互訪互學關系”,堅持民族學校與普通學校協(xié)作常態(tài)化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各民族文化間性決定了各民族師生之間的交往程度,族際交往頻次過少會阻滯族際關系的增進,從而阻滯民族團結進步。通過“手拉手、心連心、促團結、促和諧”的互幫互助、互訪互學和互促互進教育實踐活動,促進各民族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交往、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認同,實現(xiàn)校際和民族之間共同進步和共同發(fā)展。在民族地區(qū)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實施過程中,尚缺乏主體維度的“誰來教”、客體維度的“誰來學”、內容維度的“教什么”和機制維度的“怎么教”,即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實施存在教育實踐有悖政策規(guī)約的困境。因此,國家應專門出臺常態(tài)化制度及政策文件,通過政策規(guī)約和經費保障來推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工作遍地開花。中央和地方聯(lián)合制定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教師崗位設置標準,以便有理有據、有質有度地開展好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工作。國家和地方對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課程提出統(tǒng)一要求,規(guī)范課程設置、教材使用及課時數(shù)量,切實增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實效性。
“履不必同,期于適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泵褡鍒F結進步教育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模式,只有基層學?!熬d綿用力、久久為功”,方能不斷鑄牢各民族師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作者單位系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蘇德系該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本文系鄂爾多斯市民族事務委員會重大項目[2020QT015]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2年01月06日第7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cellautomata.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