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童年的記憶里,住著一位慈祥可親的婆婆。她是姑父的母親,自幼雙眼失明,上天奪走了她的視力,卻給了她非凡的記憶力和語言能力。小時候的我,最愛去姑姑家,因為婆婆會只憑我的說話聲甚至腳步聲辨認出我,然后給我唱一首又一首的童謠,講一個又一個的故事。那些帶著鄉(xiāng)音的童謠和故事,還有婆婆溫暖的手和笑容,陪伴著我孤獨的童年,成為我永遠的念想……
如今,婆婆早已離開了人世,那些童謠和故事也隨著時光的流逝,日漸模糊不清。拿到周益民老師編著的這套《民間文學里的中國》時,我驚喜地發(fā)現(xiàn),原來我懷念的那些童謠和故事,都找到了一個家,而我,還有像我一樣懷念童年的讀者,都可以在這套書里找到一個永恒而溫暖的家。
人類的童年大抵也是如此吧,在艱苦的環(huán)境、漫長的歷史中,慢慢學會采集、狩獵、取火、使用各種工具……那些富有韻律的勞動號子,那些對愛情、對生活的深情詠唱,那些質樸的民間故事,那些瑰麗的神話傳說,陪伴著艱苦勞作的先民們,正如童謠和故事陪伴著如今的我們。倉頡造字,于是我們可以用文字刻錄這些遠古的花朵。前人用文字編織成的《山海經》《搜神記》,今天還在哺育我們的精神,更吸引我們前往遙遠的宇宙,想象奇妙的未來。民間文學的記錄與整理,因此具有了非凡的價值,無論科學如何進步,對于來路的回望,仍是民族的根基所在,魂魄所在。益民老師以一己之力,編著這樣一套民間文學的讀本,意義正在于此。
不同于,或者說不只是一位民間文學的記錄者、整理者,益民老師還是一位出色的語文教師。因此我們在這四本書里可以看到,大至整個框架,小到每個專題內部,都有內容的精心編排,每個專題后,都鏈接了“小錦囊”和“智慧谷”兩個“彩蛋”?!靶″\囊”有時給我們知識的概括,就專題適當延展,比如什么是對聯(lián)、民間說唱的分類、“發(fā)鳩山”究竟在哪里等;更多的則為孩子們形成抽象思維、提升概括能力、拓展閱讀視野做富有趣味的儲備。比如“創(chuàng)世神話”,具體包括“天地開辟、人類創(chuàng)生、器物發(fā)明、制度創(chuàng)立、精神培育”,具有奠基文明的意義,由此再延伸至我國各民族中最為人熟知的盤古開天辟地的漢族神話、其他民族的“盤王”神話,指出其中不僅有瑰麗神奇的想象,更有不屈不撓、征服強力的精神。比如“火的神話”,介紹其他國家和民族盜取火種的故事,還引入弗雷澤的關于人類使用火的三個階段——無火階段、用火階段、燃火階段,使孩子們對火推動人類文明的作用,有了整體了解和深刻體悟。只占一個頁面的“小錦囊”,對孩子們來說,正如民間故事里那些寶物,是其日后長途跋涉的最佳陪伴,精巧輕便,卻又包孕無窮,提供了汪洋大海的源頭活水。成年讀者也可時時受到啟發(fā),或得新知,或溫故而知新?!爸腔酃取眲t更顯示出長期浸潤在教學中方能有的課堂智慧。比如用清晰的表格梳理情節(jié)、比較異同;比如將易流于空泛無效的“想一想”轉成目標清晰、易于操作的“練一練”——“說一說”“寫一寫”,甚至“畫一畫”“唱一唱”,這“練一練”又絕非機械呆板的刷題式練習,而是潤物無聲,拾級而上;比如請孩子們用換文體、加角色或對話的方式重述故事,再聽聽伙伴或家人的看法,這在中學甚至大學階段,都可以幫助學生對作品進行沉浸式且富有互動性的審美與探究。
益民老師是“詩化語文”的倡導者與實踐者,也是一位高水準的音樂迷,他的微信頭像以簡潔的線條,勾勒出一把大提琴與一位琴師,畫面僅黑白兩色,秀雅雋永,畫如其人。詩意和音樂性也貫穿在了這套他潛心數(shù)年的讀本中,使之富有鮮明的個人印記。比如“梁山伯與祝英臺”專題中,他引入現(xiàn)代歌曲《化蝶》、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選段,介紹據(jù)此改編的戲曲藝術片、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更如數(shù)家珍般列出《梁?!凡煌难葑喟姹竟┳x者選擇。在《母語的故事》中,他專門辟出一章“用韻語講故事”,讓讀者欣賞葉圣陶先生以詩歌形式、“ang”的韻腳敘述的武松打虎的經典故事,體會驚心動魄的情節(jié)以外敘事詩的獨特節(jié)奏、雅化的語言、回環(huán)往復的音樂美。他還讓孩子們在散文體與韻文體的比較中尋找感覺上的細致區(qū)別,在用韻文體改寫故事時,要多讀幾遍,力爭順口。涓涓細流,都匯入詩歌與音樂的大河,載孩子們去往遠方與未來。
有一次跟益民老師聊天,他勸我編一套“一個人的讀本”,理由是雖不完美,卻個性鮮明,能實現(xiàn)自己的“初心”,而不是在群體合作中妥協(xié)修正,淪為“四不像”,妥帖周到,卻難以入心,無法形成長久的記憶與影響?,F(xiàn)在想來,這大概就是他不辭辛苦、凡事親力親為地完成這套沉甸甸的四卷讀本的理由吧。以他那樣溫和的性格,有這樣的批評與堅持,可見其對這套讀本的珍視與期待。
我猜想益民老師看了上面這些絮絮叨叨的文字,最盼望的,是大家趕快忘了這些特點梳理、價值判斷與意義總結,直接拿起書,在故事與歌謠里,在古舊與泥土的氣息中安心地睡去,讓那些富有神性的奇跡、向真向善向美的日常、咿咿呀呀的細語,浸潤我們的夢境,化為我們的魂魄,當我們醒來,我們便成為永遠的孩子,溫柔善良,又堅定勇敢,跋山,涉水,奔月,逐火,問天……
(作者系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教師)
《中國教育報》2022年02月23日第8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cellautomata.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