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讀完張志勇先生新近出版的《問道教育》(長江文藝出版社),多年的教育行政經(jīng)歷告訴他:要想做自己想要的教育,就必須身在一線,走進課堂,靠近孩子,如此才能發(fā)現(xiàn)教育的真諦,改變才有可能真正發(fā)生。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成功實現(xiàn)了從“窮國辦大教育”到“大國辦強教育”的根本轉(zhuǎn)變,取得了一系列讓世界矚目的成績,但挑戰(zhàn)依舊存在:科技核心競爭力與發(fā)達國家還有一定的差距,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不足,國民綜合素質(zhì)有待提高,等等。張志勇先生從最初的基礎教育研究者到后來的地方教育行政官員,一直從事與教育相關的工作,身在教育現(xiàn)場,他對中國教育得失成敗的認識更通透,也更真切。
真正的教育是以學生為本
在任何情境中,人都是第一位的,真正的教育一定是以學生為本。張志勇先生認為,學生是學校的“太陽”,學校教育的全部工作都應該圍繞學生來展開。在全國上下全力倡導素質(zhì)教育的當下,依然有人醉心于應試教育。我們看到,有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對分數(shù)、名次、優(yōu)秀率、本科達線人數(shù)等一個個冷冰冰的數(shù)字耳熟能詳,卻對那一個個鮮活而真實的孩子視而不見。更令人痛心的是,竟有家長認為孩子教育是學校和老師的職責,自己做甩手掌柜。他們眼里同樣只有分數(shù)和名次,只有與別人的橫向比較,卻不知道從孩子自身出發(fā),進行縱向考量,去關注孩子每個階段的生理和心理變化。談及孩子的教育,既不專業(yè),也不在場,根本不知道孩子長短優(yōu)劣和未來發(fā)展的可能。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生命個體,都有其獨立存在的生命價值和生命尊嚴。受先天的基因遺傳和后天的環(huán)境影響,孩子們的個性稟賦、性格特征、體質(zhì)智力等千差萬別,教育的價值和意義就在于引發(fā)每個人積極向上的生命價值,將每個人的生命價值發(fā)揚光大,喚醒他們內(nèi)在的人生追求,努力成為最好的自己。遺憾的是,今天的教育同質(zhì)化還很嚴重。我們通過名目繁多的各種測試,按照分數(shù)高下,把一個個具有發(fā)展?jié)撡|(zhì)的孩子分流、分校、分班。那些排名靠前的學生就成了教育者爭奪的香餑餑,至于他們的分數(shù)構成和個性特長,很少被關注。在張志勇先生看來,當中小學校長拿生源好壞來說事的時候,當學校極力鼓吹“重點班”“實驗班”和“強化班”的時候,教育已經(jīng)淪為部分人爭奪名利的籌碼,這樣的人也不可能辦出讓人民滿意的教育。紀伯倫說:我們已經(jīng)走得太遠,以至于忘了當初為什么而出發(fā)。張志勇說:中國教育發(fā)展得太快,很多人把孩子“丟”了。
每個成長階段都不可替代
兒童不是尚未長大的成人,每一個階段都有其自身的價值,不可替代。張志勇認為,“長大成人”的提法荒謬透頂,可在應試教育的鼓噪下,四處還充斥著“給孩子一個童年,就會欠他一個成年”的論調(diào)——以犧牲孩子的當下幸福為代價,試圖謀求一個好的前途。今天的很多孩子其實很苦:他們起早摸晚披星戴月,長時間單調(diào)學習,還要被隨時發(fā)生的檢測折磨。當全社會都在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的時候,我們知道:確有孩子在高強度的學習中摧毀了意志,喪失了信心,扭曲了心靈。杜威說:教育即生長,就是要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發(fā)展,而不是把外在的東西搬進一個容器。還給兒童一個童年,并非去荒廢他們童年時期的大好時光,而是遵循兒童期的成長規(guī)律和獨立價值,尊重兒童的天性,喚醒兒童對當下學習與生活的意義感。以犧牲兒童的身心健康為代價贏得“明天的輝煌”的做法得不償失,要知道,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而不幸的人卻要用一生治愈童年。
每一個孩子走進學校,都有權利享受全面完整的教育,實現(xiàn)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在本書《課程的意義》《讓學生享受完整幸福的教育》等文章中,張志勇提出,全面發(fā)展不可憑空而來,必須通過國家制定相應的課程方案加以落實。就普通高中課程而言,就包括語言、人文、數(shù)學、科學、藝術、體育、技術、綜合實踐等八大領域、15個門類、眾多的模塊。保障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必須全面貫徹落實國家的課程方案,開齊開足這些課程。但總有一些奇葩學校和教師,成績至上,考什么,教什么,所有與高、中考無關的東西統(tǒng)統(tǒng)靠邊站。更有學校的音體美課程早已名存實亡,要知道,今天很多人的心靈無依、精神空虛莫不與此有關。學生時代是培養(yǎng)情趣愛好的最佳時期,一旦錯過這個階段,就很難挽救。那些在貫徹落實國家課程方案中大打折扣的做法,剝奪了孩子享受全面完整教育的權利,在作者看來,這就是一種違法行為。
教育要著眼于孩子的未來
教育不僅要立足孩子們的當下,更要著眼于他們的未來。早在100年前,懷特海對其時的教育就提出批評:“在古代的學園中,哲學家們渴望傳授智慧,而在今天的大學里,我們卑微的目的卻是傳授各種科目。從古人向往追求神圣的智慧,降低到現(xiàn)代人獲得各個科目的書本知識,這標志著在漫長的時間里教育的失敗?!惫P者感覺我們今天有不少中小學被他不幸言中。在《課堂、負擔與素質(zhì)教育》《作業(yè)是學科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的專業(yè)智慧》諸文中,張志勇認為學習其實有“知識性學習”和“實踐性學習”的區(qū)別。今天的中小學生普遍感到負擔過重,是因為我們的評價體系對“知識性學習”還過于倚重。學校教育教學“實踐性學習”的匱乏,容易扼殺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扼殺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知識是教育的目的,更是教育的手段,教育要想為孩子的未來生活和他們的終身發(fā)展做準備,就必須將知識融入到實踐中,在實踐中內(nèi)化知識,構建知識,形成能力。這才是中國教育的出路所在。
在這個全民焦慮的時代,人人都可指點教育,可很少有人能擺脫困境。教育的問題很多,變革很難,但在品讀《問道教育》時,筆者發(fā)現(xiàn),作者不逃避、不悲觀,在給讀者揭示教育真相的同時,還試圖給我們指引可能的方向。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當你認清生活的本質(zhì)之后,依然熱愛生活。作者看透了教育的真相,依然熱愛教育,走上講臺,足見他對教育的一往情深。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南京市天印高中)
《中國教育報》2022年03月02日第10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cellautomata.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