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福建師范大學的孫紹振教授在《小學語文教學》雜志開設專欄,為小學生評改作文。作為文學評論界的資深專家,孫教授和小學教師分享“改作文”的方法,闡述“修改”的理念。在談及開設專欄評改學生習作的原因時,近90歲的孫教授提到了三點:
“第一,作文和講讀課文不同,講讀課文是大工業(yè)批量生產(chǎn),作文是手工業(yè)勞動。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教學效果,不能指望一般性的理論指導?!?/P>
“第二,我在中學生時代,看過解放初期的《開明少年》上面有葉圣陶先生的《文章病院》,每期一篇中小學生的作文,葉圣陶先生用注解的方式指出其中的毛病。我讀后受益匪淺。但是葉圣陶先生沒有全面修改,反復對照。我這里加以改進?!?/P>
“第三,最近看到有些小學語文刊物上的學生習作指導思想有問題,一是太多大人的話,二是太多機械的流水賬,三是沒有主題貫穿。這是因為,很多小學教師在教學中,只懂得反映客觀、貼近生活,不懂得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確立自己的主題?!?/P>
這三個原因,正是當前小學寫作教學中最為典型的三個問題,對提升寫作教學質(zhì)量很有啟發(fā)。
啟發(fā)一:
去除對范文的過度依賴
教學中,教師普遍喜歡使用范文,試圖從中提取“一般性的理論”,指導學生寫作。范文作為支架,的確產(chǎn)生了效果,讓學生感覺“好寫”。特別是教科書中的“精講課文”,更是典范的展示。然而,提供范文只能是一種渠道,不能作為寫作教學的全部支撐。對范文的公開講解,不能取代對寫作個案、典型問題的專項研究。這一類教學方法,目標不明、方法單一,且容易讓學生產(chǎn)生錯誤體驗。具體如下:
第一,范文是寫就的篇目,涵蓋豐富的教學點。但也正是因為教學點過多,導致本次教學“要通過范文教什么”變得不明確,教學沒有針對性。
第二,范文作者本人是成熟寫手,可以將謀篇布局、修辭表達等寫作技巧藏匿于文本中。這也造成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的難度變大。因此,對于范文的講解,方法較為單一,學生更多在被動接受寫作技法。
第三,范文是語篇的“最終樣態(tài)”,隱匿了寫作過程中的修改、校正等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誤以為“文章就是這樣一氣呵成”的,導致對寫作過程的理解出現(xiàn)錯誤??僧攲W生自己實踐時才發(fā)現(xiàn)“無法做到”。在親身體驗與先前理解之間產(chǎn)生落差的同時,對寫作產(chǎn)生懷疑與畏懼心理。
啟發(fā)二:
端正對修改的普遍誤識
教學中,教師對“寫出來的文章”很重視,但缺乏對“如何寫出”的探究。
我們讀到的學生習作,就是最后展開的結(jié)果。只有對結(jié)果進行審視、重組、調(diào)整、改良,才能對其寫作組織能力提升有所幫助。有效的修改,可以從結(jié)果開始推測與實施行動:調(diào)整文章的結(jié)構(gòu),探索寫作的意圖,揣摩作者的思緒……修改,不能僅僅對語言文字予以校正,更應多針對文章立意、選材、謀篇、布局、表達方法等方面作出改良。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倡“教、學、評一致性”,也提示教師:提升寫作水平的核心,不是對完篇的校對與潤色,而是對寫作全過程中各個因素的調(diào)整。這也是教師發(fā)揮專業(yè)指導的意義所在。最佳的指導,是新課標所提出的“過程性評價”,應是融合于寫作過程中進行的,是陪伴文章產(chǎn)出的全過程。教師和學生一起經(jīng)歷、診斷出現(xiàn)的問題,回應學生提出的困惑,提供修改的方法、策略,讓偏離的思路重回正軌。
在習作評改課中,教師可以通過寫作思路討論、表達效果比對等,引導學生抵達本次寫作設定的目標,借助評改獲取知識,并對知識進行遷移運用,在進一步修改實踐中內(nèi)化知識,提升素養(yǎng)。
統(tǒng)編教科書中每一次的寫作,都有其明晰的目的。例如,統(tǒng)編五年級上冊的說明性文章寫作單元,重要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搜集資料,借助資料輔助說明,同時使用說明方法恰當而準確地表達。教師在修改指導時,資料運用是否充分、說明方法是否恰當、表達是否準確才是評估的關(guān)鍵。
啟發(fā)三:
重拾丟失的美妙童心
孫教授提出的第三個原因,談及教師在指導中強調(diào)“反映客觀,貼近生活”,而無法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確立主題”。這點讓我們感受更深。教師作為成年人,以自己的審美品位觀照兒童作文,評判中過于簡單、強勢,武斷地以“美文”為標準進行選優(yōu),可能導致兒童在表達時為了迎合標準,丟失了童心,讓文字顯得老氣橫秋。
兒童的表達具有兒童特有的世界觀,這樣的文字中保存著兒童個性化的認識、思考、發(fā)現(xiàn)結(jié)果,也體現(xiàn)著當下的表達水平。有時候,這樣的結(jié)果未能被成年人理解。相反,成年人以自己的觀點、語言積累、認知水平等,去修改學生的作文,強制學生將表達的結(jié)果異化為成年人接受的標準,這一點尤其讓人心痛。例如斯霞老師的經(jīng)典教育案例中“法國阿姨是女的”,至今被津津樂道。當時的學生,在當時的情境中寫下這句話,是兒童在那個時代的獨特發(fā)現(xiàn),是勇敢而直接的表達,應該優(yōu)先得到尊重。
再如,在統(tǒng)編五年級習作《漫畫老師》寫作時,有學生凸顯教師特點是“愛拖課”。文中他記錄了教師立場下的“拖課的理由”,同時也提出自己的觀點“這幾分鐘拖延,講課無效”“休息比持續(xù)學習更重要”。這是極具兒童觀點的個性化表達。如果這些內(nèi)容在修改中被替換成“理解老師的良苦用心”“突出老師的敬業(yè)精神”,強制與成年人保持一致的修改結(jié)果,必定讓人遺憾。
在落實新課標的全新教學時代,為核心素養(yǎng)而教,應當成為教師的共識。寫作,應成為每一個學生表達自我、與人交流的學習路徑,成為學生樹立文化自信、積累語言、提高思維能力與審美創(chuàng)造力的全新平臺。在教學中,教師更多地去研究兒童,探索學科教學的本質(zhì),才能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核心素養(yǎng)的成長。
(作者單位系閩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中國教育報》2023年03月03日第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cellautomata.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