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汪曾祺的師承,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沈從文,這個自然是不錯的。應該說,汪曾祺是沈先生衣缽的最好繼承者。最近閱讀汪曾祺作品才知道,作為老師,對汪曾祺同樣產(chǎn)生深遠影響的還有一個人,卻很少被人提起,他就是汪曾祺小學五年級和初中的國文老師高北溟先生。
在很多回憶性的散文中,汪曾祺一再提到高北溟先生。
教五年級國文的是高北溟先生。他很喜歡我,我的作文幾乎每次都是“甲上”。在他所授的古文中,我受影響最深的是明朝大散文家歸有光的幾篇代表作。(《歲月鐘聲》)
回顧自己“怎樣寫起小說來的”,首先想起的也是高老師:從小學五年級到初中三年級,“我的國文老師一直是高北溟先生。為了紀念他,我的小說《徙》里直接用了高先生的名字。他的為人、學問和教學的方法也就像我的小說里所寫的那樣。”(《兩棲雜述》)
在汪曾祺的求學生涯中,是高先生最早發(fā)現(xiàn)了他的寫作才華并進行了最初的開掘。在一個孩子白紙般的生命履歷中,最初寫下的幾筆,將會永遠印刻在他的記憶中,某種程度上確定了他一生修為的方向。
《徙》是汪曾祺自己最看重的小說之一,他在文字中提到的次數(shù)之多,絕不亞于為他博得大名的《受戒》與《大淖記事》。小說是以高先生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當然,小說是虛構的藝術,自然不能完全等同于現(xiàn)實。但從他那些回憶性的文章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二者之間的高度吻合。汪曾祺說:“我寫小說,是要有真情實感的,沙上建塔,我沒有這個本事。”(《菰蒲深處·自序》)由此庶幾可以觸摸高先生的行狀。
除了學業(yè)上的指導之外,作為一名教師,他激發(fā)了汪曾祺的志向與抱負。高先生沒有留下著作,我們今天能見到的只有兩處文字:一是他寫在門上的對聯(lián)——辛夸高峙桂,未徙北溟鵬;二是他為學校寫的校歌:……桃紅李白,/芬芳馥郁,/一堂濟濟坐春風。/愿少年,乘風破浪,/他日毋忘化雨功!
汪曾祺曾寫道:唱到“愿少年,乘風破浪,他日毋忘化雨功”,大家的心里都是酸酸的。眼淚在烏黑的眼睛里發(fā)光。這是這首歌的立意所在,點睛之筆……像是少年對自己的勖勉,同時又像是學校老師對教了六年的學生的囑咐。一種遺憾、悲哀而酸苦的囑咐。
抗戰(zhàn)爆發(fā),汪曾祺遠赴昆明報考西南聯(lián)大,應該與此緊密相關。當然,能夠考上西南聯(lián)大,也得益于這段時間的學習。汪曾祺說,接受過高先生教育的學生,“大部分文字清通,知識豐富,他們在考高中,甚至日后在考大學時,國文分數(shù)都比較高,是高先生給他們打下的底子”。
那么高先生的國文教學是怎樣的狀態(tài)呢?概括說來,無非是給孩子們指明了讀寫的路徑。
關于“讀”,汪曾祺寫道:“他要求在部定課本之外,自選教材。他說教的是書,教書的是高北溟?!挥形易约菏熳x,真懂,我所喜愛的文章,我自己為之感動過的,我才講得好?!毕肫?0年前陳日亮老師的那本書——《我即語文》,不覺莞爾,原來真正的語文教師都需要有這樣的底氣。
此外,高先生強調(diào)教材要有一定的系統(tǒng)性,要有重點。高先生集中講過白居易、歸有光、鄭板橋。講《賣炭翁》《新豐折臂翁》,就把白居易的新樂府全部印發(fā)給學生。講到歸有光,就在一個學期內(nèi)把《先妣事略》《項脊軒志》《寒花葬志》都講了。講鄭板橋的《濰縣署中寄弟墨》,便把鄭板橋的幾封主要的家書、道情和一些題畫的詩也都印發(fā)給學生。這種專題式的教學,把課內(nèi)講授和課外閱讀結(jié)合起來,大大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受益匪淺。
《徙》寫于1981年,距離汪曾祺讀書時代已經(jīng)有40多年了,小說寫得如此細膩具體,可見這樣的印象刻骨銘心。汪曾祺感嘆:“高先生的這種做法,在當時的初中國文教員中極為少見?!边€不僅僅如此,在中學這段時間的學習中,高先生的文學趣味和審美喜好甚至奠定了汪曾祺一生的寫作基調(diào)。有人問晚年的汪曾祺曾受過哪些作家的影響,他說:“古人里是歸有光,中國現(xiàn)代作家是魯迅、沈從文、廢名,外國作家是契訶夫和阿索林?!彼f歸有光善于以清淡的文筆寫平常的人事。真正做到“無意為文”,寫得像家常話似的。他的創(chuàng)作接近現(xiàn)代創(chuàng)作方法,最有現(xiàn)代味兒。(汪曾祺《談風格》)
上世紀80年代,汪曾祺帶著他的《受戒》《異秉》《大淖記事》《歲寒三友》迤邐而來,這種溫情寫作,就像一股清流,一下子激蕩了那個觀念正確藝術粗糲的文壇。汪曾祺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強調(diào)“人道主義”,其實是對“五四”價值觀的呼應。在這一點上,汪曾祺找到了與歸有光、胡適、高北溟的共鳴處,也找到了新舊文化的契合點。而這一切,皆肇始于高北溟先生的中學課堂。
高先生非常重視作文。他說學國文的最終目的,是把文章寫通。學生作文他先眉批一道,指出好處和不好處,發(fā)下去由學生自己改一遍,或同學間互相改;交上來,他再改一遍,加總批,再發(fā)給學生,讓學生自己謄一遍,留起來;要學生隨時回過頭來看看自己的文章。他說,作文要如駛船,撐一篙是一篙,作一篇是一篇。不能像驢轉(zhuǎn)磨,走了三年,只在磨道里轉(zhuǎn)。
“墓草萋萋,落照昏黃,歌聲猶在,斯人邈矣?!边B汪曾祺也離開這個世界20多年了,還有多少人記得高北溟先生呢?
(作者系江蘇省南京市天印高級中學教師)
《中國教育報》2023年04月28日第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cellautomata.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