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檢索頁>當前

    學校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難在哪里

    發(fā)布時間:2023-11-22 作者:唐江澎 來源:中國教育報

    教育強國不僅是我們每一個教育人的夢想,也是我們應該承擔的使命。作為基礎教育一線的校長,我們在學習踐行教育家精神的時候,也應該理清一下自己的思路,想想教育強國這一藍圖在學校的打開方式。

    當前,基礎教育還存在著強調(diào)記憶而非思考、強調(diào)理論而非應用的問題,教育者面臨著既要適應高考又要為孩子的未來負責的平衡性問題。面對時代對我們提出的新要求,如何解決這些難題?教育創(chuàng)新需要做好哪些優(yōu)先事項?值得我們深思。

        一線教育工作者面臨的兩大難題

    我始終認為,要擔當起教育強國的使命,一線的教育工作者面臨兩個難題。

    首先,要解決好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的難題。就是怎樣把體現(xiàn)國家意志、承荷民族復興偉大夢想的國家課程方案,一條一條做出來、一點一點落下去,把國家課程方案變成我們校園里生動的實踐,變成我們學生蓬勃成長的氣象。這需要我們從根本價值上去追問教育目的,把握立德樹人的核心要義,在清晰而堅定的教育自覺基礎上,堅守教育的底線,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這需要每一位校長,尤其是教育家型校長有更強的定力。

    在中學校長里邊,我是參加了國家課程方案頂層設計的一位。在專家圈子里,我常常反問:我是誰?我不是一位普通學者,而是一位中學校長。我既要代表基層學校教育一線的意見,把它反映到我們國家課程改革的頂層設計方案中去;又必須努力把這一課程方案在我們學校里面做出來。如果課程方案在一位校長親自參與制定方案的學校里面都不能夠得到較好地執(zhí)行,那方案的可行性是不是值得探討?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中國高中生畢業(yè)必須有88分必修課學分,其中有6個是藝術學分,這就意味著高中生每周必須上一節(jié)藝術課。反躬自問:有多少高中學校充足地為學生提供每周一節(jié)藝術課的課程機會與課程安排?我們的藝術課是不是真正上到了高考之前?如果我們高三壓根沒開過藝術課、沒有修滿6個藝術學分,那么我們怎么能夠給學生簽發(fā)證明其完成國家規(guī)定課程學習的這張高中畢業(yè)證?

    我知道,真的做起來其實是相當難的。但我們真應該去好好地想一想,讓高三的孩子上一節(jié)藝術課,真的會影響我們的高考成績嗎?藝術有那么大的殺傷力嗎?如果我們能讓高三學生有一節(jié)藝術課,讓他們的感性素養(yǎng)得到發(fā)展,這既滿足了國家課程的基本要求,同時,我們孩子的校園生活的幸福度、孩子的綜合素養(yǎng)是不是比現(xiàn)在要好一點呢?

    第二個難題是動態(tài)性平衡。在2021年全國兩會上,作為政協(xié)委員,我在“委員通道”上講:學生如果沒有分數(shù)就過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如果只有分數(shù),恐怕也贏不了未來的大考。一些人說,你是校長,你可以這樣講,這種話說得輕輕松松。其實我說得一點都不輕松:學生一生一次高考,家長一生兩次高考,作為高中校長的我們每年一次高考;作為校長,哪怕你影響再大、做得再好,只要高考考不好,哪怕去年考得不差只是今年沒考好,你就必須得面對社會無形的壓力。

    我們校長必須有這樣一種能力:一方面,我們懷有教育理想,我們堅定地朝著我們的理想前進;另一方面,雖然我們不能力挽狂瀾,但起碼我們可以不推波助瀾,不能把教育推到那種極端的、野蠻的、無節(jié)制掙分的死循環(huán)當中。我們應該讓教育有教育的樣子,面對復雜的社會現(xiàn)實和有待進一步凈化的教育生態(tài),我們要把理想做出來,校長就必須有把握平衡的實踐邏輯,有更高的智慧。

    以我的理解,弘揚教育家精神,就是直面教育現(xiàn)實,擔當使命和把握平衡,這是時代給教育家提出的命題。如果教育家都輕輕松松、沒有壓力,在通往理想的境界上一路高歌,振臂一呼,應者云集,周邊都是為我們吶喊鼓勁、助威幫陣的人,那再好不過。而現(xiàn)實是,我們處在一個陷于牽拉與堅守的苦斗當中。我們必須在這種牽拉當中有堅守、有奮斗、有作為,把理想做出來,而不讓理想在現(xiàn)實面前栽跟頭或者入歧途。正因為如此,堅守與苦斗中的當代教育家才顯得彌足珍貴。

        教育教學方式變革須關注的幾個方面

    當前,面對時代對我們提出的新要求,教育改革必須關注這3個方面。

    第一,教育的本質(zhì)是教會人思考。無論新課程在倡導什么新的概念、新的理念,大單元教學也好,大概念教學也好,任務驅(qū)動式也好,都有一個核心點:堅守教育常識。今天的基礎教育領域最大的問題是過度強調(diào)記憶,而沒有真正關注思考。ChatGPT時代到來的時候,如果問人類有哪一個應用程序至關重要,一定非思考莫屬。我們今天的課堂在干什么?我們說了太多這樣的話語:記住了沒有?記住了沒有?記住了沒有?許多的教學使我們的學生只限于記憶,而沒有思考的發(fā)生。所以我說:一節(jié)課的優(yōu)劣高下,要看給學生留下多少可高強度思維的時間。

    語文課本原是教會學生思考的,但教著教著就容易變成一門記憶之學。有人說,學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樹人、三怕寫作文。學生學語文為什么有這“三怕”?以文言文教學為例,本來一篇好端端的文言文,學生一看,畢竟是漢字,也能知其大意,這不就挺好的嘛。但有的教學不肯這樣,一定要落實再落實,“永州之野”的“之”有6種用法,開始記:作助詞、作動詞、作代詞,起提賓作用……一條條讓孩子記下來再反復練。那條奇異的蛇在孩子面前不見了,只記得“之”這個如長蛇盤纏在腦子里的6種用法。

    有人說:沒辦法,中考高考要這么考,只能如此教。我提醒大家研究研究再確認,當下中高考真這么考嗎?我們現(xiàn)在許許多多的教學看起來是在不斷地強化、強化,其實就是讓孩子不斷地喪失思考的基本能力。

    第二,動手讓孩子更智慧。首先要清楚這樣一個事實:不是只有做題才可以發(fā)展孩子的智慧,動手也是促進孩子智慧發(fā)展非常重要的一種方式。人類在發(fā)展的過程中,究竟是手的發(fā)展促進了腦的發(fā)展,還是腦的發(fā)展促進了手的發(fā)展?雖然有爭論,但是手腦并用促進智慧的發(fā)展是沒有異議的。

    但我們的教育讓孩子動手實踐的機會太少了。我在一所學校評估時,聽過一堂生物課,教師這樣講:選一個紫皮的洋蔥,剝一片洋蔥皮放到載玻片上,記下了沒有?(“記下了”)然后打開顯微鏡,把它放到右邊的旋鈕上,然后調(diào)焦距,(“啪嗒”)你會看到這幅圖,請看PPT,把你看到的東西記住……我覺得,當孩子的手上沒有洋蔥的味道的時候,這樣的生物課就失去了專業(yè)的味道。如果不讓學生去開口講、去親自實踐、去體驗,把所有的東西都變成了一種知識的記憶,學習的負擔就容易在記憶量的倍增中倍增的。

    第三,在應用中掌握知識和技能。應用,是我們學習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方法。以語文學科為例,在討論語文課程標準時,關于語文是一門什么樣的課程,有兩種不同的定義:一種提法是,語文是教學生學習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一門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另一種提法是,語文是教學生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一門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課程標準最后采取的是后一種定義。理由為:語文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一個綜合性實踐性學科。不是說語文有一些知識需要我們學,學完之后我們再來運用,而是我們要學習如何去運用。

    上海今年的中考數(shù)學考了一道有關用優(yōu)惠卡去加油又遇打折優(yōu)惠活動的應用題,很多學生非常頭大,說這道題太難了!一位媽媽一聽,說:這叫折上折??!在母親們那里一個非常簡單的生活應用題,在孩子那里就是非常難的問題。所以,讓我們的學生在應用中學習,在具體情境當中考查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是現(xiàn)在的中高考命題導向,這樣做是正確的。

        用工程教育課程開發(fā)撬動學習方式變革

    我們要保護和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養(yǎng)具備科學家潛質(zhì)、愿意獻身科學研究事業(yè)的青少年群體。從教育強國的角度來講,我們要提升國家的科技實力,徹底解決“卡脖子”問題,就必須造就更多的大師級的戰(zhàn)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域人才、創(chuàng)新團隊、卓越工程師。

    但是,在我們高中88個必修學分里面,技術只占7%的比例,在一些省份“3+1+2”的高考模式當中,選擇歷史方向和物理方向的孩子,選修技術課的學分均為0。所以我們的教育體系里面急缺一個工程的教育體系。

    華中科技大學的一位院士告訴我:他們把學生帶到工程大車間里面學習時,有學生在想,我是不是上錯大學了,怎么感覺上技校了?這里潛藏著一個重要的問題:以刷題為主的孩子沒有基本的工程素養(yǎng),他們對工程、工廠的現(xiàn)場是比較排斥的。

    去年我參加了一個課題——“造就中國的卓越工程師戰(zhàn)略咨詢報告研究”,研究顯示,現(xiàn)在,我國高校理工科學生比例下降,而更多的人則選擇工商管理。當中國最頂尖的孩子都去學管理的時候,我們國家的創(chuàng)新怎么辦?

    而國際工程教育已經(jīng)有了新的變化,美國在培養(yǎng)未來人才K12、STEM教育計劃當中,也要求訓練未來工程師。相比之下,學生逃離工科,是我們所面臨的一個嚴峻的問題。

    就此,我們提出:第一,要讓學生對工程有基本的認識,要有工程思維;第二,逐漸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的興趣;第三,要有一個培養(yǎng)未來工程師的項目。同時,我們借鑒了美國的技術工程師模型,在我們高中選修課的學分里面,把選擇性必修拿出來,開發(fā)了我們所需要的有關工程的課程。經(jīng)過不懈努力,這些年錫山高中畢業(yè)生中選擇工科的人數(shù)保持在43%左右。

    這些年來,我所在的錫山高級中學和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開發(fā)了一些課程,建立了一支多元化、陣容強大的工程師交流隊伍。我們和江南大學聯(lián)合開發(fā)設計類課程,華中科技大學李培根院士親自來做我們的工程設計的統(tǒng)籌,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的崔曙光院士也將擔任我們?nèi)斯ぶ悄苷n程的導師。傳統(tǒng)的組織已經(jīng)沒法支撐這種課程的開發(fā),我們就形成了一種新的組織叫基于課程開發(fā)的專業(yè)社群。

    現(xiàn)在大家都在致力于教育強國建設,而當教育強國的夢想要落在面臨高考壓力的高中生身上時,我們能做什么?對此,一個基本的共識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不管有多少學校在說“我們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學習方式的改變”,我都持謹慎的態(tài)度,因為在傳統(tǒng)的學科里面改變學習方式,其實是非常艱難的。我們很多學校還是以做題為主,我們要改變很難,要走的路還很遠。

    因為知道變革學生學習方式有多難,所以我們就想用工程教育課程的開發(fā)來撬動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起碼讓我們在這個領域能變過來。如果在這個領域?qū)崿F(xiàn)了變革,它就可以使我們學生的素養(yǎng)更為全面一點。

    我們必須進行專業(yè)的探索,我們今天所做的改革不能僅基于我們的經(jīng)驗,在課程教學評價的每一個細分領域展開專業(yè)的探索,這是我們推進改革的科學性原則。面對累積的問題、面對我們要達到的宏偉目標,我們只能在堅定信念的同時不急不躁地慢慢干。我想我們今天的一切作為也許并不那么驚天動地,但是只要久久為功地堅持下去,歷史一定會讓未來告訴我們今天我們變革的意義。

    只有不讓遙遠的地平線在我們的視野里消失,我們才會邁出有意義的一步。

    (作者系江蘇省錫中教育集團總校長,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當代教育研究所所長)

    《中國教育報》2023年11月22日第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fā)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cellautomat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免费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潮,中文字幕高清无码18勿进,免费老熟妇牲交大全视频中文,国产一级 片内射视频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