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在他的名著《兒童與課程》里指出,沒有任何東西能夠從“無”中生發(fā)出來,從粗糙的東西發(fā)展出來的只能是粗糙的東西。這句話非常直白,但其含義又非常深刻,對當下的課程改革實踐很有啟發(fā)與指導意義。
課程是育人的載體、育人的藍圖。育人是世界上最神圣的事業(yè)、最偉大的工程,要精細、精致、精心,容不得半點馬虎與粗糙。杜威用一句話對課程目標作了概括:“課程是為了兒童的自我實現?!边@一目標凸顯了兒童在課程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兒童好似玫瑰花上的露珠,美麗卻脆弱,我們必須小心翼翼、謹小慎微,一點點粗心、粗糙就可能造成傷害,被傷害的兒童很難自我實現。蘇霍姆林斯基將兒童比作人類史詩的草稿,兒童的草稿可以粗糙,但我們對待草稿的態(tài)度與行為卻不可以粗糙。培養(yǎng)目標的崇高性、純潔性,要求對課程方案、課程標準精心研制、精巧實施,以推動“兒童的自我實現”。
“兒童的自我實現”涉及一個基本理論問題,那就是兒童與課程的關系。這一關系集中反映在一個問題上,即學科知識在育人中的作用。有一派理論認為,課程是中心,兒童是知識的接受者,課程的任務是精心選擇學科知識,按照學科的邏輯和難易程度排列組合。但是杜威認為,在兒童與課程的關系上,兒童是起點,是中心,是目的,是課程選擇的依據和標準。學科知識處于從屬地位,是兒童生長的工具。學科知識的價值只有作用于兒童、促進兒童生長時才能實現。盡管以課程為中心的理論也主張“精心”地選擇與編制課程,但是因為基本關系被顛覆了,方向發(fā)生嚴重的偏誤,這樣的“精心”是錯誤的、有害的,甚至越“精心”越有問題。
當前的課改正在改變以學科知識為中心的課程邏輯,積極構建學生的學習邏輯,將學科知識融入生活之中,學科邏輯與生活邏輯整合,“兒童的自我實現”通過學習邏輯的構建得以落實,兒童成為課程的學習者、探究者、創(chuàng)造者。從學習邏輯出發(fā),發(fā)展出來的東西肯定不是粗糙的,而是優(yōu)質的。
“兒童的自我實現”是一個持續(xù)提升的成長過程。這一過程十分復雜且充滿不確定性,需要兒童在經歷中體悟,在磨煉中成長。這一過程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幫助。杜威指出,指導不是外部的強迫,它把生活過程解放出來,以使它最充分地實現自己?!鞍焉钸^程解放出來”,解決這一命題需要理論指導,需要實踐探索。教師的指導幫助需要講科學、循規(guī)律,不能粗枝大葉、籠而統之、含糊不清。
“兒童的自我實現”需要激發(fā)兒童學習的原動力。原動力在哪里?如何激發(fā)?杜威認為,一個沖動和習慣,假如能夠讓人產生某個目的,并為實現目的而努力,那么這個沖動和習慣就會成為興趣。這樣的解釋超越了把淺表的愉悅當作興趣的現象。他還進一步指出,真正的興趣是對自我從事于、忙于、著手于、關心于、傾心于、迷醉于客觀教材的程度的證明。這幾個“于”正是兒童興趣的特點,我們理解了、把握了嗎?倘若不做這樣深入的探討,我們難免會制造出“粗糙的東西”來,最終“粗糙”地影響學生成長。
我們應該深入思考:圍繞“兒童的自我實現”,課程改革做得怎么樣?實事求是地講,我們是有重大進步的,但“粗糙”的問題仍然存在。比如,教學設計如何以課程方案與課程標準為依據,從兒童成長這一總目標出發(fā),能否把握得準?如何讓課堂教學有目標、有任務、有情境、有實踐、有評價?如何讓課堂教學中的生成成為兒童發(fā)展的一部分,而不是為生成而生成,更不能為追求教學的精彩而刻意生成?此外,校本課程開發(fā)中經不起推敲的地方還比較多,甚至有的是“粗制”……
我們一定要記住,“從粗糙的東西只能發(fā)展出粗糙的東西”,只有精心設計和精心呵護,“兒童的自我實現”才可能真正實現。
(作者系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中國教育報》2023年12月22日第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cellautomata.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