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是第七個國際幸福日。為此,清華大學清華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院長彭凱平教授刊文,談積極教育成就孩子的幸福人生。
關于教育改革,是近年來很多媒體都在熱議的話題,而積極教育應該說是一個重要的突破口。積極教育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積極人性教育。這并不復雜,也不新穎,只不過我們以前忽視了人性教育。我們強調了更多“術、法、器”的教育,我們學了很多知識和技能,卻忘掉了最重要的技能是做一個有魅力的好人。
有些人傾向于把積極教育和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所提倡的道德教育等同起來,其實這是一種誤解。道德是人類的一種積極心理品質,但人類還有很多其他的積極心理品質,比如想象、愛、利他、溝通、自控、審美、創(chuàng)造等品質。由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強調道德為先,所以常常把道德教育放在最主要的地位。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們不僅僅需要有道德,還要有愛心,有擔當,同樣還要有創(chuàng)造,有想象力,等等,這些都是積極教育。
所以,積極教育和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理論上不一樣,方法上也不一樣,最重要的是科學基礎不一樣。從過去到現(xiàn)在,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生活方式、生活質量已經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果再完全照搬幾千多年前的傳統(tǒng)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來教育現(xiàn)代中國的孩子,肯定是落后于時代的。所以,積極教育是對傳統(tǒng)道德教育的一種提升和創(chuàng)新,也是一種新的升華。
積極教育的科學基礎又是什么呢?
支撐積極教育的科學基礎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發(fā)展出來的積極心理學,而積極心理學是心理學家對人類心理學的一個反思。20世紀人類犯了很多錯誤,比如打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出現(xiàn)了無數(shù)的政治動蕩、種族清洗、法西斯主義等社會現(xiàn)象。
20世紀90年代中期,國際學術界普遍產生了一次反省。其中一個成果就是提出要重新宣傳人類的積極本質,這個本質是我們是有“真、善、美”的本質。這也是積極心理學的緣起。而積極教育則已經超越積極心理學本身的范疇,它需要社會學家、經濟學家,尤其是教育工作者來參與。它不是一個簡單的學術問題,而是一個社會問題,也是人類面臨的共同命運問題。
積極教育的提出還有一個重要的歷史背景。在人工智能時代即將來臨的時代,孩子們究竟應該掌握什么樣的能力才不會被機器人所取代?到現(xiàn)在為止,我們發(fā)現(xiàn)至少有八種重要的能力是機器人做不到的。
1)同理心。人類有同理心,能夠知道別人的感情、感覺和感受。積極教育特別提倡培養(yǎng)孩子的同理心,了解他人,關心他人,成就他人。
2) 道德心。人類的道德心指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嬰兒六個月就能辨善惡,一歲就有懲惡揚善的沖動,說明道德之心有先天性。
3)審美能力。我們看潮漲潮消、花開花落、云卷云舒,會覺得很美,而機器人做不到。所以,培養(yǎng)孩子們的審美能力是積極教育的重要部分。
4)溝通能力。人類有講故事的能力,我們溝通、交流、表達,傳遞信息、資源和感情。我們喜歡溝通,也喜歡會溝通的人。
5)意義感。人類需要有意義感,需要知道為什么做這些事情。很多時候,做某件事情除了表面的意義之外,還有別的意義。我們去吃飯,不是簡單地滿足口腹之欲,我們需要快樂,需要有人際關系,所以吃飯對我們的快樂不在于吃什么,在于跟誰吃、在哪兒吃,這就是意義感。
6)幸福的能力。人類知道自己做什么事情能夠創(chuàng)造出一些特別愉悅的感覺、感情和感受;陽光照在臉上,細雨撒在手心,赤腳走在沙灘,都會讓你開心,這就是幸福力。
7)召喚力。人類還有召喚力,能夠召喚很多人去做一些事情,讓別人尊重、敬佩、喜愛、追隨,這種人格的魅力就是召喚和感染力。
8)想象力。人類能夠想象出地球上沒有的東西以及以前沒有做過的東西。積極心理學的研究發(fā)現(xiàn),年青的人、健康的人、幸福的人其實更喜歡想象未來;而老人、病人、憂郁的人傾向于沉迷過去。
積極教育應該怎樣落實呢?
第一是情商教育。從中小學到大學其實都應該進行情商教育。情商教育首先是教學生如何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管理積極情緒。著名心理學家巴巴拉·弗里德克森(Barbara Fredrickson)做了一系列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人類在情緒積極的時候,思路更開闊,行動的欲望更強。消極情緒會使人的思路變得狹窄,使人們只知道依靠逃生的本能,只知道批評和逃避??謶?、貪婪、憤怒、傲慢并不能讓我們有所作為?,F(xiàn)在國家提倡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但切記一定不能在焦慮、恐懼、憤怒的狀態(tài)下去創(chuàng)新或創(chuàng)業(yè)。所有積極心理學的研究都證明,大多數(shù)的創(chuàng)造性工作只有在個體處于快樂積極的狀態(tài)下才能夠完成。所以,幸福教育其實也就是積極教育,而不是簡單的知識教育。
情商教育可以從同理心開始,從知曉別人的心情開始,從各種各樣的表情識別開始。讓我們的孩子能夠知道別人的心情狀態(tài),知道積極的情緒不只是幸福,還包括滿足、淡定、平靜、驕傲、自豪。美國學生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接受情商教育,學習如何表達、控制、理解、應對情緒,甚至連微笑都需要學習。有一種微笑叫“迪香式微笑”,它是種有魅力和感染力的笑。它和禮貌的微笑是不同的,特點是牙齒要露出來,笑容飽滿,眼周出現(xiàn)皺紋。
現(xiàn)在我們已經發(fā)現(xiàn),一個經常展現(xiàn)出“迪香式”微笑的學生,未來的生活將更幸福,婚姻更美滿,事業(yè)發(fā)展得更好。著名心理學家達契爾·卡特納(Dacher Keltner)對米勒學院1960屆畢業(yè)生的畢業(yè)照進行了分析,將照片中學生的面部表情分成習慣性“迪香式”微笑,或者是禮節(jié)性微笑,或者是沒有笑容。三十年之后去回訪這些學生,結果發(fā)現(xiàn)他們的人生境遇有著天壤之別。那些習慣于“迪香式”微笑的孩子,結婚率較高,離婚率較低,自我報告的幸福指數(shù)較高。那些禮節(jié)性微笑或者沒有笑容的孩子,其婚姻幸福水平則較低。微笑的技能和技巧讓家庭更和諧幸福,個人事業(yè)更成功。這就是情商教育的價值和意義。
第二是幸福教育,體驗“福流”。美國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Mihaly Csikszentmihalyi)就認為,幸福就是一種全身心的快樂體驗,這種快樂體驗就是“福流”。這種“福流”狀態(tài)主要有五個特點,第一是沉入其中如癡如醉;第二是物我兩忘,此時不知是何時,此身不知在何處;第三是駕輕就熟,有特別好的控制感;第四是點滴人心,感受到活動精確的回饋;第五是酣暢淋漓,其樂融融?!案A鳌斌w驗是可以學習的,也是可以創(chuàng)造的。
第三是利他教育。這也是我們幾十年道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務,即教導學生如何去愛人、幫助人、服務人。著名學者梁漱溟在《人心與人生》一書中提出:“仿佛自己越是在給別人有所犧牲的時候,心里越是覺得特別的痛快、酣暢、舒展。反過來自己力氣不為人家用,似乎應該舒服,其實并非如此,反而會心里感覺特別緊縮、悶苦。”長期以來,一些人不承認世界上有無私。但是,有關神經生理的調查顯示,純粹的利他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積極心理學、積極教育可以把積極的知識傳播給大眾,傳播給中國的年輕人。
第四是樂觀的性格教育。要讓我們的孩子相信明天更美好,我們沒有任伺理由懷疑未來不美好。未來很可能比我們想象中的還要好。想想21世紀是如此亮麗,如此富裕,如此自信,所以,中國的未來是美好的,積極的人格培養(yǎng)很重要。
第五是美德教育和價值觀教育。價值觀絕對不是空想的價值觀,這個價值觀是建立在人心、人情、人性和人欲基礎上的價值觀。美國積極心理學家塞利格曼和彼德森在世界50多個國家作了調査,發(fā)現(xiàn)不管是中國人還是美國人,都喜歡仁慈、有愛心、情商高的人,我們喜歡欣賞他人,我們同樣喜歡好學、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我們喜歡寬恕、謙虛、有自我控制能力的人,更喜歡有責任心和領導才華的人。所以,一定要將核心價值觀和心理學連在一起,與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否則心理學就只能成為智力的思辨游戲。
第六是社會關系建設教育。社會關系教育強調與社會接觸的重要性。2005年美國《時代周刊》發(fā)表了一篇綜合報道,發(fā)現(xiàn)人類積極健康的社會關系,是健康長壽最重要的保障,也是事業(yè)成功的保障。
第七是健康的生活習慣。要教育孩子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如呼吸新鮮的空氣,參加健康的體育運動,聽音樂、唱歌、欣賞美和藝術,熱愛大自然,等等。
因此,幸福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們有全面的心理發(fā)展。未來需要的不是會考試的人,而是有靈性,悟性,感性和徳性的新人才。
(作者:彭凱平教授,清華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院長,著有《吾心可鑒:澎湃的福流》)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cellautomata.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