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一貫堅持賞罰分明的教育原則,就會有一種良好的班風,教師的懲戒權(quán)是正確的價值觀和良好的風氣賦予的,它不會失去。
最近,網(wǎng)絡上流傳比較熱門的一個話題就是把教育懲戒權(quán)還給教師。很多文章都說,現(xiàn)在的老師沒有懲戒孩子的權(quán)利了,孩子變得越來越不遵守紀律,家長管不了,老師又不敢管。唯有把教育的懲戒權(quán)還給老師,才能改變這一狀況。
我個人的感受并不是這樣的。我是一線老師,從事高中一線教學工作17年,這17年里,對學生的教育懲戒權(quán)一直都在我的手中,從來沒有被人拿走過。例如,當有學生無故不完成作業(yè)時,第一次提醒,第二次批評,第三次寫檢討,再接下來就是要與班主任、家長一起協(xié)調(diào)批評和處罰學生,在我執(zhí)教的17年中一直沒有改變過。
我個人從未有過這樣的感覺:我不能再批評學生了,老師已經(jīng)失去了批評學生的權(quán)利了?,F(xiàn)實中,我經(jīng)常表揚學生,也經(jīng)常批評學生,表揚和批評學生都是我的正常工作。學生課堂上違反紀律,做作業(yè)偷工減料,學習時注意力不集中等,我都是直接批評。在教育教學中,只有賞罰分明才能讓一個班級的風氣正,才能讓學生明確行為的邊界在哪里,才能知道哪里是底線。
就我所知,在絕大多數(shù)學校里,老師的權(quán)威還是不容置疑的,學生天然上還是服從老師的,并且會接受老師的批評和懲罰。從教17年來,我批評學生無數(shù)次,只有為數(shù)不多的幾次,學生頂撞我,頂撞我之后,我也會反思,如果我沒有錯誤,我會更堅持自己,甚至會和班主任、學校領(lǐng)導、家長一起判定是非,決定批評或懲戒的手段,最終學生都會承認錯誤、改正錯誤。
那么,為什么會有很多人覺得現(xiàn)在教師不敢批評學生了,還要提“把教育的懲戒權(quán)還給教師”呢?
前些年,當“賞識”教育火遍大江南北的時候,一些家長和一些同行委婉地告訴我,現(xiàn)在最好不要再批評學生了,而是要多表揚學生,多鼓勵學生,從正面引導為主,如果學生有錯,也要讓學生體會到老師的良苦用心,進而幡然醒悟,改正錯誤……我想,很多教師是自己交出了本應該就有的懲戒權(quán),這正是教師失去懲戒權(quán)的原因之一。
我沒有那樣做,當學生犯了錯誤的時候,我不會拐彎抹角地用正面引導的方式讓他們意識到錯誤。在我的概念里,只要是明確的錯誤,就要受到批評。這一點從我接手一個班級起就從不含糊,也正是因為這樣,我才從來沒有喪失過教育的懲戒權(quán)。長期堅持錯了就該批評,對了就該表揚,在這樣的風氣下,很多犯了錯誤的學生自己就會沒有底氣,只要沒有特殊的理由,他們一般都不會挑戰(zhàn)教師的懲戒權(quán),教師的懲戒權(quán)在這樣一個班級里是正確的價值觀和良好風氣所賦予的,是非常權(quán)威的,無法失去。
這或許也跟我直來直去的教學風格相關(guān)吧,學生犯的日常性錯誤,我一般都會力求盡早指出,盡快作出批評或懲戒決定。除非是一些學生在思想、行為、習慣上的大錯誤,這時我會去設定一個情境,與學生促膝長談,找到原因,改變學生長期形成的不良行為習慣或三觀上的錯誤認識。
我們教師可以運用的懲戒手段從來也都是充分的。我是高中老師,高中已經(jīng)不是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有權(quán)開除學生,但這是一種最嚴厲的懲戒,一定要慎用。除了勒令退學或開除學籍這樣很嚴厲的處分外,警告、嚴重警告、留校察看等也是比較嚴厲的處分。在受到這些處分之后,學生沒有改正錯誤,這些處分會留在學生的檔案袋里,成為伴隨學生一生的污點,學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往往都會認清自己錯誤的本質(zhì),積極改正錯誤,爭取畢業(yè)前撤銷處分。
有些人可能會說高中階段的孩子已經(jīng)明事理了,在小學、初中階段,老師的懲戒權(quán)會比較難行使。其實,越是低年級的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權(quán)威地位越高,只是小學階段的批評與懲戒要更講求用孩子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孩子越小內(nèi)心可能越脆弱,需要考慮他們的承受能力,尤其要注意的是,有的孩子會從缺乏批評的家庭環(huán)境中走出來,這時教師需要摸清孩子的情況,循序漸進地進行批評,并要與家長進行有效溝通和配合。但無論如何,賞罰分明的教育原則還是要堅持的,這樣可以形成良好的班風,只要班風很正,孩子們身在其中都會變得很自覺。
當然我也希望有更詳細的懲戒規(guī)則出臺,像法律條文一樣,把對應于警告、嚴重警告、留校察看等懲戒手段的不良行為做一個規(guī)范,事先就告知教師和學生,既起到了事先警示的作用,又能明確教師的權(quán)利界限。今天有很多關(guān)于教育懲戒的家校矛盾,其中有一小部分家長,他們見不得自己的孩子被批評、被懲戒,他們從來不會認同一個客觀的是非標準,但這種家長只是極少數(shù),更多的家校矛盾還是因為教師的懲戒不規(guī)范造成的。比如前段時間某位教師用書本拍了他的學生,這時性質(zhì)就變了,這就是一種變相的體罰了,不再是教育懲戒。
我剛畢業(yè)參加工作時,某個孩子違反了紀律,我選擇的懲戒手段是讓孩子在課外活動時圍著操場跑四圈。其實,平時每天課間操時,學生都要圍著操場跑四圈,但課后的這四圈就成了變相的體罰,于是家長就打電話把我告到了教育局,我只能承認錯誤,并向家長道歉?;叵氘斈?,對于一位剛剛參加工作的年輕教師,意識到孩子犯了錯誤是相對容易的,如何去懲戒是一件非常難的事,如果當時就有相應的懲戒規(guī)范,什么樣的錯誤用什么樣的方式去懲戒,我就不會落入這樣的懲戒陷阱,也就不會產(chǎn)生這一次家校矛盾。
在對與錯、是與非都非常明確的情況下,教師沒有作出相應的反應,應該是一種失職的表現(xiàn)。而一直堅持賞罰分明的原則,你就不會失去應有的懲戒權(quán)。(作者:吳賓,單位:山東省威海市威海三中)
《人民教育》雜志2019年第18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cellautomata.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