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不僅是一門技能,而且是孩子表達自我的有效工具,是孩子的“第三種語言”。孩子們創(chuàng)造的一幅幅作品,就像一面面鏡子,能夠照出他們生活的點點滴滴,也能照出他們多姿多彩的心理世界。
一般來說,家長都會支持和鼓勵孩子繪畫,也愿意付出耐心陪伴,但少有家長能讀懂孩子天生的這門“第三種語言”。當孩子能夠通過繪畫自由表達自我,“畫里的話”又能被父母聽懂的時候,他們的內在會更加豐富,他們的心理會更加健康。
繪畫是孩子的“第三種語言”
目前,兒童繪畫在國內非常普及。調查顯示,98%的兒童存在自發(fā)性繪畫活動,99.5%的家庭為兒童準備了繪畫工具,80%的兒童曾直接說自己喜歡繪畫,而幼兒園里幾乎每天都會安排兒童進行繪畫,可見繪畫在兒童成長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一張紙,一支筆,一幅畫,就能呈現出孩子的內心世界?孩子有“第三種語言”是不是傳說?
眾所周知,嬰兒還不會說話時就用動作或肢體語言來表達自己的心聲,比如往自己喜歡的玩具那里爬時,說明孩子想要那個玩具;對著你伸出雙臂,說明孩子需要你的擁抱。這是孩子學會的“第一種語言”。慢慢地,孩子學會了說話,會邊指著玩具熊邊跟你說:“我想要那個玩具熊!”這是孩子學會的“第二種語言”。孩子兩歲左右,只要拿到一支畫筆,就會自然而然地拿起來,開始漫無目的地涂涂畫畫,比如畫一些簡單的直線或曲線;等孩子稍大一些,他們還會畫圓圈、畫方形、畫太陽、畫房子……這就是孩子的“第三種語言”——繪畫語言。
孩子畫畫的本領一天一天長進,可有些家長卻用“畫得好不好”“畫得像不像”來評價孩子的畫,可能會說:“你畫的人一點兒都不像,頭畫得太大了,手指也沒畫出來?!辈簧偌议L只把繪畫當作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項技能,卻忽略了繪畫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功能:表達孩子的內心世界。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兒童繪畫是一種圖形表達,它給我們提供了一幅兒童心理世界的“認知地圖”。兒童繪畫不僅可以描繪兒童認知的過程,而且能反映出兒童的心理發(fā)展水平。例如3歲半左右的孩子會自創(chuàng)出頭大足小的“蝌蚪人”,這是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手腦尚未完全協調,對人物的四肢比例還不能準確把握。
讀懂兒童的需求、感受和行為原因
繪畫首先表達的是兒童的真實需求。許多家長認為孩子是自己養(yǎng)育的,當然十分清楚孩子的喜好與需要,孩子想要的東西無非是游樂園、新玩具、糖果、零食等,但真相可能并非如此。
這是一個8歲女生畫的畫,名為“我最開心的事”。畫面中,一個扎著馬尾辮的女孩舞動雙手,臉上露出燦爛的微笑。小女孩右邊是她的媽媽,媽媽舉起大拇指說“真棒”。女孩和媽媽的頭上飄著幾張寫著100分的試卷。這個小女孩告訴我,自己最開心的事是考了“雙百分”,得到了媽媽的表揚。可惜她只在一年級考過100分,后來就再也沒有考過了。從此以后,媽媽也沒有再表揚過她了。這個女孩用繪畫表達的是:自己最渴望得到的是父母的認可。
家長以為很懂孩子,其實不太懂。類似這樣的案例在現實生活中還有很多。孩子們對家長有一些情感上的需求,卻不知道該怎么用語言表達出來,這時繪畫就變成了一種更形象、更生動的表達方式。
繪畫能揭示兒童的真實感受。比如不少家長喜歡問孩子:“你喜歡爸爸還是媽媽呀?”有些孩子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更多的孩子則是不知所措、無從選擇。其實不用孩子開口說,我們從畫里就能看出來。
這兩幅畫都是我女兒4歲時畫的“一家人”。左邊這幅畫里只有兩個人,“一家人”里少了爸爸,這表明我在女兒心中的分量不足,也說明我陪伴女兒的時間不夠。同年暑假,我抽空陪女兒去參加了一個為期7天的親子夏令營活動,這7天里我基本與女兒寸步不離?;顒咏Y束后,我再讓女兒畫了一幅“家庭圖”。在這幅畫里,女兒把我畫在了中間,說明我陪伴孩子的時間多了,我在女兒心里的分量也變重了。
愛孩子要從懂孩子開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面對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他們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事情,內心也會經歷快樂、悲傷、恐懼、孤獨、驚慌、擔憂、傷感、憤怒等各種各樣的感受,幼小的心靈往往不知道該怎么用語言來描述自己的真實感受,這個時候,借助一幅畫,看懂一幅畫,你就可以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當我作為父親的職責有所欠缺的時候,女兒的畫是在告訴我:“爸爸,我需要你的陪伴了?!?/P>
更值得重視的是,繪畫還能揭示行為問題的真實原因。因為兒童出現行為問題,往往與家庭環(huán)境有關。一位小學班主任曾向我求助:班里有個學生容易和同學吵架,總喜歡罵同學“家里窮”“沒錢”。班主任曾多次和他說理,這個學生偏偏聽不進去。我建議從心理原因上入手,先讓孩子畫一幅“家庭圖”。
在這個8歲男孩的畫中,屋子里最小的藍色人是他自己,和他一起待在屋子里的紅色人是媽媽,而門外深藍色的人則是爸爸,爸爸在哭。老師問:“為什么你爸爸一個人待在外面呢?”孩子邊笑邊說:“本來我和爸爸媽媽都在屋里,可是媽媽對爸爸說:‘你掙這么少的錢,還待在家里干什么,給我滾出去!’”原來這個孩子愛罵同學“家里窮”,都是從父母那里學來的。父母間的爭吵、詆毀與謾罵等錯誤示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了多么消極的影響。
當發(fā)現兒童出現行為問題時,家長常常喜歡用說理的方式來教育孩子,但往往沒有很好的效果,因為有些東西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如果借助繪畫幫助孩子說出自己的心事,家長或老師就能發(fā)現問題背后的根源,對癥下藥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三個步驟解讀兒童的畫
孩子通過繪畫來表達自己的內心,家長和老師可以通過繪畫心理分析來了解孩子、讀懂孩子,可以從繪畫的行為、繪畫的內容和形式以及親子溝通三個步驟入手解讀孩子的畫,從而建立起積極的親子關系,支持孩子更好地成長。
首先是解讀繪畫行為,就是觀察兒童對繪畫指令或繪畫任務所作出的反應。例如,有的孩子接到繪畫任務后,卻拒絕畫畫,這可能是孩子感覺沒有安全感,或者缺乏自信心。面對這樣的孩子,我們需要幫助他們做一些熱身活動,比如先畫一些簡單的線條或者隨意涂鴉,這樣可以緩解孩子內心的焦慮。
其次是解讀作品的內容和形式。一般來說,孩子最喜愛、最常畫的內容是人物,通過畫中的人物,家長不僅可以看出孩子對人的認知,還可以看出孩子與他人之間是如何互動的。
人物的大小,反映出這個人在孩子心目中的比重,孩子畫的人越大,說明孩子對這個人的愛越多;人物的距離遠近,反映了孩子和父母情感聯系的強弱:孩子在畫中離誰最近,心里就和誰更親近;人物的朝向,體現著孩子的期待和關注:孩子朝向誰,就代表他更在意誰。如果孩子的臉和身體都是背離家長,家長就要注意了,孩子可能是在逃避你們。
形式主要包括線條、構圖、顏色和陰影等元素。從線條上來看,又細又淺的線條代表缺乏自信,又濃又重的線條代表活潑好動。從構圖上來看,畫面的大小與兒童的自我評價相關:畫得大,代表內心有力量;畫得非常小,代表膽怯、自我評價比較低。從顏色上來看,紅色代表性格活潑、外向,還有可能是躁動;藍色代表沉穩(wěn)、安靜,也有可能是憂郁。從陰影上來看,如果孩子在畫出某個形象后,又用黑線把它狠狠涂抹,說明孩子在宣泄對這個形象的憤怒或者恐懼。
當然,關于繪畫作品的內容和形式,還需要結合孩子畫里林林總總的形象進行具體分析。
第三步是就畫與兒童溝通??梢詥枂柡⒆樱骸澳惝嬃耸裁茨??這些東西是代表什么呢?為什么你要畫這個呢……”如果家長學過兒童繪畫心理分析,并且能夠讀懂兒童繪畫的含義,那么,你與孩子的心就會靠得越來越近。當然,大部分家長并不系統(tǒng)掌握繪畫分析的知識,也許會看不懂孩子畫的東西。這時家長可以多問關于畫面的內容,多傾聽孩子的解讀,會看到孩子豐富的心靈。
(作者系溫州醫(yī)科大學精神醫(yī)學學院藝術治療中心主任,繪畫心理專家,央視《挑戰(zhàn)不可能》年度挑戰(zhàn)王候選人)
《中國教育報》2019年04月04日第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cellautomata.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