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關注 :變遷見證教育騰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硬件裝備不僅是良匠必需,也是優(yōu)質課堂不可或缺的資源。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教育裝備飛速升級。從使用粉筆加黑板的傳統(tǒng)課堂,到使用計算機、投影儀的多媒體課堂,再到使用交互式電子白板的現(xiàn)代課堂,教育裝備變遷折射出科技的進步,更反映著國家財政經費對教育的持續(xù)性投入。
如今,“三通兩平臺”廣泛覆蓋,智慧校園雛形初具。優(yōu)質教育內容通過電波在裝備間傳遞,載著城市與鄉(xiāng)村、東部與西部、發(fā)達地區(qū)與欠發(fā)達地區(qū),共享教育公平,共同走向教育現(xiàn)代化。
“長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支粉筆,畫出的是彩虹,灑下的是淚滴……”
哼著《長大后我就成了你》這首經典老歌,即便自己的小學生活已過去近半個世紀,但汪同軒依然清晰記得歌詞里勾勒的校園生活場景——那時,老師們常常會用一小截粉筆凌空“轟炸”課堂上開小差的同學。
彼時的汪同軒認為,拿起粉筆洋洋灑灑寫板書是件了不起的事情。因為這段記憶,長大后,汪同軒留在了自己的家鄉(xiāng)湖北省應城市,成為黃灘鎮(zhèn)中心小學的一名鄉(xiāng)村教師。他所在的黃灘鎮(zhèn)曾是有名的“粉筆之鄉(xiāng)”,全國80%以上的粉筆都產自這里。
在時間幾乎凝固的鄉(xiāng)村慢生活里,汪同軒拿著一支粉筆,站在三尺講臺上,演繹他人生中最美好的34年光陰。直至5年前,以電子白板為代表的教育信息化革命襲來,汪同軒才與那支緊握了大半輩子的粉筆,依依不舍地揮手作別。
事實上,與那支成天在黑板上吱吱呀呀叫個不停的粉筆告別的,不止汪同軒。在洶涌而來的教育信息化大潮面前,教室后墻黑板旁的一截截粉筆頭,成了無數(shù)師生最深刻的回憶。
1 回憶:粉筆加黑板是課堂標配
標準中國地圖上,找不到汪同軒生活和工作的黃灘鎮(zhèn)。但這個小鎮(zhèn)不僅生產了全國80%以上的粉筆,也見證著中國教育70年來的變遷。
粉筆加工屬于典型的資源型產業(yè)。依托豐富的石膏礦藏,自上世紀50年代起,黃灘鎮(zhèn)劉垸村由生產裁縫專用的畫粉改做粉筆。高峰時期,全村近九成家庭都以制作粉筆為生,粉筆產量高達9000噸,是名副其實的粉筆村。粉筆作坊延續(xù)了中國農村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的傳統(tǒng),是當?shù)厝说慕洕鷣碓?,更是他們寄托情感的所在?/p>
電視劇《大江大河》中,男主角用家里的墻、柜子的面、路邊的水泥板當黑板,用粉筆演算數(shù)學題。在那個年代,粉筆是知識傳遞的圣火。而在更多人心中,從學校拿回粉筆在家和小伙伴們畫畫,和同學們在教室后面的黑板報上一展身手,上課時貪睡被老師用粉筆頭敲醒……這樣有趣的事情記憶更深。
今年48歲的彭春英,是湖南省郴州市第六十七完全小學的教師,從教已有28年。從一名學生成長為一名教師,她見證了一塊黑板和一支粉筆的時空之旅。
1978年,7歲的彭春英進入郴州市蘇仙區(qū)(原郴縣)五里牌鎮(zhèn)洞尾村小學讀書。當時學校的教室不大,約40平方米,能容納30多名學生。教室前面有一塊簡易的木質黑板,由四個鐵釘固定。這種黑板粗糙、易裂,涂層起皮、脫落后會變得凹凸不平,教師寫板書時粉筆消耗量大,學生的觀看體驗也不好。
那年月,物資十分匱乏,粉筆比較珍貴,教師們都是省著用。但即便盡力節(jié)省,每節(jié)課下來,也要用完兩三支粉筆。等到擦黑板時,粉筆灰彌漫在空中,往人鼻孔里鉆,讓人喘不過氣來,教師和學生都受罪。
讀高中的時候,彭春英教室的木質黑板換成了水泥黑板。剛開始,教師在黑板上寫的字又亮又清晰,可沒過多久,黑板就開始出現(xiàn)裂紋,裂紋處露出水泥的底色,好像地圖上分布的河流一般。黑板上經常寫字的地方還出現(xiàn)了白點,坑坑洼洼,師生們戲稱那是“黑板的雀斑”。
“這樣的黑板容易產生反光?!迸泶河⒄f,晚自習課教師講解練習題,同學們看不清黑板上的字,只能扭曲著身子、探著腦袋去記筆記,這讓好學的孩子們著實辛苦。
1990年,彭春英從郴州師范畢業(yè),成了一名人民教師。她欣喜地發(fā)現(xiàn):學校的黑板竟換成了毛玻璃材質,反光現(xiàn)象得到改善,寫起字來也比較輕松,擦拭的時候更是容易得多。但毛玻璃黑板易碎、不易運輸與安裝,很快就被淘汰了。隨后又出現(xiàn)了綠色鋼制烤漆黑板,這種黑板有向外彎出的一個弧度,有效避免了反光。學生坐在教室里的任何一個座位上,都能看清教師的板書,黑板上的字清晰、醒目,顯得格外漂亮。
“三尺講臺、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本教材,再加上老師身上的白色粉筆灰,這就是那個年代課堂的標志性特征?!迸泶河⒄f。
除了寫一手好看的粉筆字,那時候的教師還要會刻小字,因為當時考試用的都是油印試卷。
刻板平放在桌子上,蠟紙整整齊齊鋪在刻板上,用專用的刻筆照著范本刻寫??虒戇^程需百倍小心,稍有大意就會把蠟紙戳破。一戳破,油印出的試卷便會落下一個黑疤點,很是難看。
那時候,蠟紙上的每一個字都凝聚著教師的心血,每一道題目都飽含著教師的精心選擇和思考。如今,粉筆、黑板、蠟紙、油印機這些老物件已不太常見,但它們卻見證了教師在艱苦歲月里的無私奉獻。
2 變化:多媒體讓師生眼前一亮
回憶起教師生涯的前十年,河南省新鄭市新村鎮(zhèn)第一初級中學教師鮑峰亮的第一個印象就是——吃粉筆灰。
但到了上世紀90年代,鮑峰亮的學校發(fā)生了變化,逐漸有了“現(xiàn)代味”。學校里配備了錄音機,一開始供英語教師專用。學校立下規(guī)矩:錄音機必須使用5年以上,如果這期間錄音機壞了,英語教師負責維修;如果錄音機沒有使用夠5年,英語教師掏錢換新的。
事實上,語文教師也特別需要錄音機。在他們的強烈要求下,學校只能把英語教師用壞的錄音機修一修,讓語文教師接著用。
當時,鮑峰亮的課堂上還有個金貴的小物件——幻燈機。
為了讓教學更加直觀,那時的課堂普遍以放映幻燈片形式組織教學?;脽魴C是學校的寶貝,唯恐損壞,所以一般不出借,教師只有上示范課、優(yōu)質課時才有機會用。
整個20世紀80年代,傳統(tǒng)媒體教學和計算機教學一直被作為輔助。到了90年代初期,伴隨計算機性能的提高,其在教學應用中的優(yōu)勢逐漸顯現(xiàn),在教學實踐中受到推崇。
當然,社會上流行的看法是“80年代看錄像,90年代看光盤”。電教系統(tǒng)常用的錄像機面臨被VCD(影碟機)和計算機取代的局面,電化教育界出現(xiàn)了一個時髦但概念又很模糊的專業(yè)術語——多媒體。
“剛參加工作那會兒,最讓我難以忘記的,其實是學校配備的蘋果電腦機房,以及一些用5英寸單面軟盤存儲的CAI(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雖然顏色、聲音、動畫都很簡陋,但卻讓我和我的學生有了不一樣的體驗?!鄙綎|省青州市第一中學教師王愛勝說。
90年代,彭春英已經從農村調到城區(qū)教書。此時,隨著科技的快速發(fā)展,尤其是投影、錄音、錄像等多媒體技術進入課堂,“一支粉筆兩手灰”的傳統(tǒng)授課方式結束了,板書開始電子化。在投影儀的輔助下,教學內容在“幕布”上顯現(xiàn),猶如放電影一般,時不時還會出現(xiàn)繽紛多彩的圖畫,甚至是電影電視片段。
彭春英的投影儀,就像磁鐵一樣緊緊吸引著學生的目光,教學效果因此顯著提升。一旦學生對某些內容不明白,還可以點擊幻燈片重復觀看。電子白板解決了傳統(tǒng)黑板的弊端,課堂教學實現(xiàn)了一次飛躍。
從錄音機到幻燈機,從投影儀到計算機,背后離不開政府在改善辦學條件、推動教育信息化方面所做的努力——
1978年4月,鄧小平同志提出要制定加速發(fā)展電視廣播等現(xiàn)代化教育手段的措施。同年中央電教館成立,標志著我國的教育信息化邁出了第一步。
1984年2月,鄧小平同志提出計算機普及要從娃娃抓起。
1989年,國家頒布《國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統(tǒng)總體規(guī)劃綱要》,為教育管理信息化、教育系統(tǒng)電子政務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1994年,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建立。
2002年,第一部教育信息化規(guī)劃《教育信息化“十五”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發(fā)布。
……
3 當下:智慧課堂建設方興未艾
2013年央視《開學第一課》上,鄉(xiāng)村教師劉兆明的英語和美術課堂實錄被選為全國示范課。獲此殊榮,劉兆明最感激的是“天鍋老師”。
劉兆明在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qū)桃花溝教學點任教,他工作的頭20年,都沒有后來3年學到的技能多。
按照要求,教學點要利用遠程教育“空中課堂”資源,開設三年級英語課。桃花溝4個年級兩名教師,工作排得滿滿的,劉兆明二話沒說,主動承擔起三年級英語教學任務,當上了山溝里的“洋教師”。
常言道“人過三十不學藝”,但當時已53歲的劉兆明不信邪,從零起步挑戰(zhàn)自我。他苦心鉆研電腦知識,復制、下載、粘貼、查找……一樣樣地學、一次次地記,夜以繼日,不厭其煩。有時候,為了一個操作程序,他要練習四五十次,遇到一些英文圖標,他難解其意,就規(guī)規(guī)矩矩抄下來,然后走十幾里山路,進城找人請教。憑著“螞蟻啃骨頭”的執(zhí)著勁兒,劉兆明硬是把遠程教育“空中課堂”資源應用到得心應手。
劉兆明上課的“法寶”是2012年底教育部、財政部啟動實施“教學點數(shù)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提供的設備和課程資源,這讓桃花溝一夕之間告別了“一間屋子一塊板,一支粉筆一本書”的教學環(huán)境。
桃花溝教學點的故事,只是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進程中的滄海一粟。2014年底,全國6.36萬個教學點全面完成“教學點數(shù)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建設任務,實現(xiàn)設備配備、資源配送和教學應用“三到位”。從2012年9月第一次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會議召開以來,短短3年多時間,在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支撐下,以應用驅動和機制創(chuàng)新為突破口,以“三通兩平臺”為核心目標和標志工程的各項重點工作扎實推進,正生動地改變著基層教育生態(tài)。
對多年從事教育工作的群體來說,教育信息化在短時間內帶來的沖擊絕不僅僅是轟轟烈烈的“表面現(xiàn)象”,而是一場深入骨髓的“升級改造”。
教育部科技司提供的數(shù)據(jù)顯示,教育部舉辦了23期教育廳局長教育信息化專題培訓班,僅用兩年時間便完成了全國縣區(qū)級以上廳局長的首輪全員培訓。培訓的輻射效應被迅速點燃,各地積極行動起來,遼寧、安徽、山東、湖南等省進一步擴大干部專題培訓范圍,黑龍江完成對全省教研系統(tǒng)骨干的培訓。與之相適應,在啟動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的示范引領下,各地全方位多途徑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水平。
教育信息化是促進教育改革和教育發(fā)展的過程,更是推進教育現(xiàn)代化的過程,甚至肩負著擴大教育機會、提高教育質量的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成立會議上強調,“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xiàn)代化”。黨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要基本實現(xiàn)教育現(xiàn)代化目標時,明確要求“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xiàn)代化”。
第一次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會議以后,作為“十二五”的核心任務,從“寬帶網絡校校通”到“優(yōu)質資源班班通”,再到“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以及教育資源、教育管理的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等“三通兩平臺”各項重點工作不僅進展順利,且總體上超越預期目標,應用效果逐漸顯現(xiàn)。
教育投入支撐著教育現(xiàn)代化發(fā)展。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從2012年的2.3萬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3.7萬億元,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連續(xù)7年超過4%。
信息化社會對人才培養(yǎng)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來,以教育信息化推進教育現(xiàn)代化成果顯著,帶來了教學和學習方式的變革,也為縮小不同地區(qū)的數(shù)字鴻溝、推進教育公平、共享優(yōu)質教育資源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我國中小學互聯(lián)網接入率由2012年的25%提升至2016年的94%,多媒體教室的配置比例由2012年的40%提升至2016年的80%。中國教育衛(wèi)星寬帶傳輸網直接服務于農村中小學師生的數(shù)量達到1億人,全國6.4萬個教學點實現(xiàn)數(shù)字教育資源全覆蓋。目前,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已有2.1億名中小學生信息入庫,全國中小學生基本實現(xiàn)了電子學籍管理,教師管理初步實現(xiàn)“一人一號”。
這兩年,彭春英的黑板變成了交互式電子白板——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絡在學校的應用和普及,在計算機硬件的支持下,通過核心的嵌入式軟件設計和通信傳輸技術,將電子屏幕連接到計算機和投影儀上,從而構成一個交互式協(xié)作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如今,她上課時不需要帶粉筆和教案,只需帶上儲存著課件的電腦、U盤。有了這塊新的“黑板”,教師不用再到每個班一遍又一遍地抄下要講解的習題,學生也不用擔心板書一會兒就會被擦掉,課件想存多久存多久。更重要的是,網絡聯(lián)校實現(xiàn)了班與班、校與校之間教育資源共享,城鄉(xiāng)學生可以共上一節(jié)課,同時也讓湖南、新疆兩地的教育對口扶貧不再遙遠。
在“互聯(lián)網+教育”的大背景下,2018年4月,《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發(fā)布,計劃到2022年,基本實現(xiàn)“三全兩高一大”的發(fā)展目標,即教學應用覆蓋全體教師、學習應用覆蓋全體適齡學生、數(shù)字校園建設覆蓋全體學校,信息化應用水平和師生信息素養(yǎng)普遍提高,建成“互聯(lián)網+教育”大平臺,推動從教育專用資源向教育大資源轉變、從提升師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養(yǎng)轉變、從融合應用向創(chuàng)新發(fā)展轉變,努力構建“互聯(lián)網+”條件下的人才培養(yǎng)新模式、發(fā)展基于互聯(lián)網的教育服務新模式、探索信息時代教育治理新模式。
教育信息化的迅猛發(fā)展,也在改變著曾經的“粉筆村”。
“現(xiàn)在大概還有三成農戶堅持做這個產業(yè)?!眲③妩h支部書記劉漢濤介紹,隨著多媒體教學的廣泛運用,傳統(tǒng)的粉筆教學式微,粉筆市場逐步萎縮,劉垸村粉筆生產作坊數(shù)量大幅減少。如今的劉垸村調轉方向,研發(fā)生產無塵粉筆、玩具粉筆、殺害蟲的藥物粉筆等新型粉筆,開拓新市場。
新中國成立70年,汪同軒、彭春英、劉兆明們見證了課堂的大“變臉”:黑板,越來越窄,越來越小,變成了白板;粉筆字,越寫越好,清晰簡潔;教學內涵,無限延伸,穿越時空……
鏈接
?改革開放初期,教師的教學裝備是粉筆,黑板則經歷了木質黑板和水泥黑板階段。水泥黑板容易反光,而且很快就會出現(xiàn)裂紋,經常寫字的地方還會出現(xiàn)白點,師生們戲稱為“黑板的雀斑”。
?上世紀80年代后,水泥黑板逐漸替換為毛玻璃材質。但毛玻璃因為易碎,很快被綠色鋼制烤漆黑板取代。總的來說,三尺講臺、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本教材,再加上教師身上的白色粉筆灰,就是那個年代課堂的標志性特征。
?上世紀90年代,投影、錄音、錄像等多媒體技術進入課堂,“一支粉筆兩手灰”的傳統(tǒng)授課方式改變了,板書開始電子化。在投影儀的輔助下,教學內容在“幕布”上顯現(xiàn)。電子白板解決了傳統(tǒng)黑板的弊端,課堂教學實現(xiàn)了一次飛躍。
?進入新世紀,教育信息化進程加速。2014年底,全國6.36萬個教學點全面完成“教學點數(shù)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建設任務,實現(xiàn)設備配備、資源配送和教學應用“三到位”。
?近年來,以教育信息化推進教育現(xiàn)代化成果顯著,帶來了教學和學習方式的變革,也為縮小不同地區(qū)的數(shù)字鴻溝、推進教育公平、共享優(yōu)質教育資源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我國中小學互聯(lián)網接入率由2012年的25%提升至2016年的94%,多媒體教室的配置比例由2012年的40%提升至2016年的80%。
《中國教育報》2019年09月30日第1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cellautomata.net All Rights Reserved.